陳偉殷 在逆境中懸命纏鬥的男人/日本絕望穀底爬起泥水匠之子大聯盟圓夢

2012071122:36
 
【文/吳馥添、莫尼】
 
前言
 
繼郭泓志、王建民後,左投手陳偉殷終於達成在美國大聯盟登板投球的夢想。從高中就立志挑戰大聯盟,很少人知道這位高雄的泥水匠之子吃過多少苦頭,20年的青春歲月中,他靠著什麼精神克服逆境,終於完成夢想?
 
四月十一日,陳偉殷踏上巴爾的摩金鶯隊球場投手丘,對手則是台灣球迷最熟悉,也是王建民前母隊──紐約洋基,雖然首次面對超豪華打擊線,就被洋基隊長Derek Jeter敲出全壘打,為陳偉殷大聯盟初登板來了個震撼教育。但他卻立即恢復穩定,直到五局結束,完全封鎖洋基打擊群,就算後來因隊友失誤,搞砸了大聯盟生涯首勝,卻贏得教練團信任,贏得下一次先發機會。
 
「總教練上來時,我也知道差不多,是時候該下場了。」陳偉殷說,一臉嚴肅,他走下了投手丘,雖然場邊金鷹隊的球迷起立鼓掌叫好,但是他沒有半分喜悅。花了二十年的青春歲月,吃盡苦頭,才站上這個他夢寐以求的大聯盟舞臺,他恨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機會,為球隊贏得勝利。
 
雖然教練、媒體、隊友都說好話鼓勵他,即使初登板就面對殘酷的考驗,他還是急切想贏。因為他知道,他的人生只有克服逆境,才能迸發光彩,絕對沒有輕鬆得來的勝利。
 
靠拚搏,一路挺進大聯盟
 
人生要靠拚搏開路,是從小打棒球就有的體悟。O型巨蟹座的陳偉殷出生於高雄市仁武區,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姊姊,但大哥的鼻樑曾因打棒球被打斷,因此陳爸爸非常反對殷仔也打棒球,而殷仔在小學四年級得到媽媽偷偷送的第一個手套,也被頑固的陳爸爸丟掉。
 
只是陳爸爸再怎麼反對,也阻止不了小殷仔的棒球夢。從高雄八卦國小、仁武國中,再轉學到橋頭國中,直到青棒名校高苑工商,殷仔都是棒球隊的一員,而陳爸爸也終於態度軟化,並成為最忠實的球迷。
 
小時候的陳偉殷沒想過要當投手,天生的「左撇子,右打者」讓他一開始打球就吃盡苦頭,由於打擊率不穩,教練一下要他左打、一下又改右打,如此改了六次,讓他打擊都亂掉了。直到國一下學期因所屬的仁武國中棒球隊解散,轉到橋頭國中後,才開始正式練投。儘管當時表現不搶眼,但教練都認為這個「手長腳長」的小朋友很有潛力,總有一天會冒出頭。
 
二○○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台灣青棒「綠色怪物」高苑工商在高中棒球聯賽四強決賽中,對上傳統棒球名校華興中學,當時才十七歲的陳偉殷是該場比賽高苑先發投手,雖然當時的殷仔,已經是國內最佳左投之一,但誰也沒想到,他會創下一個至今在高中聯賽還無人能打破的紀錄──單場投出二十二次三振!
 
也很少人知道,他生涯的首項歷史紀錄也是靠著克服逆境,不服輸的飢餓精神拿下的。
 
不服輸,想改變困頓生活
 
當時對華興中學的四強賽攸關進級,由於教練已離職,暫由學長領軍,為了贏得比賽,學長和殷仔打賭,如果九局完封,就請他去吃一頓大餐;據媒體報導,陳偉殷馬上要求學長白紙黑字立下字據,上場後開始用盡蠻力狂投,一場下來投出二十二次三振,令所有人大開眼界。
 
賽後,學長依約請他到高雄的海鮮餐廳大吃一頓,「那時我家比較窮,很少吃館子。」陳偉殷回憶指出,父親是泥水匠,家裡經濟並不好,隊友的零用錢一周都有幾千元,而他只有幾百元過日子。面對生活的困窘,早熟的他每天都在想如何才能有足夠的錢?不再讓家裡擔心錢的問題。
 
為了飽餐一頓,殷仔可以奮力投球;為了改變窮苦的命運,他更是要咬緊牙根在棒球場上拚命,因為他知道如果不打球,他只能與父親一樣當個辛苦的泥水匠。...【全文請見今週刊800期】
 
 

【一萬小時的練習】反覆做到厭煩,累積無法撼動的成果
 
 
 
天才論者認為自己天分不如人,因此阻礙了成長空間。努力論者篤信自己會更好,所以從每次挫折中逐漸改善,反而開啟了學習、發展和適應的可能。
 
莫札特(Wolfgang Mozart)3歲就會彈琴、4歲開始表演小提琴,5歲就能譜曲,因為他是音樂神童。」「威廉絲姐妹(Venus & Serena Williams)有絕佳的身材、體力和反射神經,是天生的網球選手啊!」在聊天嗑牙的話題中,我們常以「神童」「天才資優」來論斷某個人的卓越表現,那些不可思議的奇蹟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沒有天分、就是比較差」變成絕佳的掩飾藉口,還沒努力過,就在潛意識裡將自己的能力劃地自限。
 
我們長時間被個人主義的光環、奇蹟發生的浪漫給蒙蔽,疏忽了許多成功者默默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嚴格磨練。抽絲剝繭莫札特的童年故事,其實,他在6歲以前就累積了3500小時的練習時間。音樂神童?把出色表現簡化為基因決定論,可能只是你偷懶的藉口。
 
關鍵不在天賦,而是練習
 
心理學家卡羅‧狄維克(Carol Dweck)曾經對「天分至上」的心態做了一項實驗。他將年齡相仿的小學生分成「認同才能是由天賦決定」的天才論組,以及「努力可以讓人更聰明」的努力論組,然後讓他們一起解題。
 
結果發現,天才論組的小朋友遇見難題時,大多乾脆放棄、拒絕回答;而努力論組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總能夠盡力摸索、不輕言放棄,最後的表現甚至超出眾人預期,交出了比天才論組更好的成績單。
 
狄維克認為天才論組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是讓自己表現不佳的終極理由,認為自己本來就比別人差,打從心底的相信自己無法更好,成為阻礙成長的關鍵。但努力論組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則截然不同,篤信努力就會更好的人們,會把每次挫折轉換成自我改善的機會,反而意外地開啟了學習、發展和適應的可能。
 
當你終於肯承認,天份並不能成為你的絆腳石時,該怎麼挽救過去所荒廢的一切?
 
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是英國桌球第一高手,他觀察所有在運動場上表現優異的選手們,都經歷過了一萬個小時的磨練。
 
透過比常人更長時間的練習,嘗過更多的失敗與挫折之後,才能正面迎擊每個孤獨又折磨自我的挑戰;嚴格的自律、長時間的累積,一點一點地集結成果,才有攀上頂尖的可能。在所有領域中,沒有人能例外。
 
永遠給自己下一個挑戰
 
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孜孜不倦地維持練習、熟練各種基本技巧,提高穩定度與專注力後,每個人都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天才」般的表現。而除了投入大量的時間之外,練習的品質也不可忽略,因此,「有目標的訓練」成為另一個你得思考的重點。
 
只做自己喜歡的練習是人的天性,然而,留在舒適圈內只會讓你停滯不前,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值得投入的,是「應該做」而不是「喜歡做」的練習。
 
戴爾電腦(Dell)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我不喜歡只做我喜歡的事,我喜歡做能讓公司成功的事。」細膩觀察每次練習成果與預期表現之間的落差,從中獲得有用的反饋訊息(feedback),試著調整錯誤,就能逐步改善缺失。堅持這三步驟:找到目標、進行練習、得到反饋,每個人都能仰望卓越。
 

哲學家亞裡斯多德曾言:「卓越是經由訓練及漸漸習慣而來的,我們不是因為具備美德而舉止得宜,反而是因為舉止合宜而具備美德。只有自己切身體驗才能發現,原來,卓越不是一種作為,而是習慣。」苦練「對的事情」、誠實面對自我成績,盡力改造自己,就像日本首富柳井正的名言:「每天每天,做到生厭地去做,是成功的祕訣。」
 
最後,馬修認為:「卓越的弔詭之處即在於──卓越往往建立於必要的失敗之上。」我們怎麼會曉得會在這段路途中跌倒多少次呢?天助自助者,奮力超越看似不可能到達的極限,成功了,一切都很值得。
 
持續不懈怠的3個祕技
 
Tips1別怕挫折!
 
許多人覺得失敗是難堪不已的經驗,但眾多成功者的故事不斷印證「失敗為成功之母」,在每次跌跤中汲取的教訓最可貴,這雖然是骨灰級的老生重談,卻依舊為千百年來成功者不變的法則。
 
Tips2 嚴格自律!
 
「休息一下好了!」「好想偷懶啊!」這樣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人往往會因為一時偷閒致使全盤皆輸,嚴格控制自我的練習時間與頻率,除了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之外,也可以訓練自我對抗惰性的意志力。
 
Tips3 別在乎外在眼光
 
被人視為天才總會有心理包袱,「一定要維持出色表現不可」「千萬別失敗啊」一但在乎別人的眼光,你就會被困住,難以突破自我,最終淪為常人,甩開外界的指指點點,勇於挑戰才會讓自己更好!
 
以上轉貼欣賞~
 
 

 


  •   Hengliang Liu 於 2012-07-11 23:52 1F
  • 這文章太棒了,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