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性失能

2011101010:00

文/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2011-08-11

我們強力介入什麼,團隊就會失去什麼,這是互補性的失能。一直細心呵護小孩的媽媽,教不出能獨立自主的小孩,而是該放手讓他們去犯錯,去闖,去挫折才行。 朋友升上高階主管職之後,才一年沒見,看起來人卻老了十歲。「難道說底下沒有人可以幫忙你嗎?」我疑惑地問。朋友回答說:「交代下去的事情都做不好,只好拿回來自己做,才會累得跟狗一樣。」後來朋友生病住院了,有半年沒進公司,老闆找了另一個高階主管來代替他。等我朋友回到公司,他發現底下的原班人馬做事情變得熟練迅速,於是他很驚訝地跑去問代理他的職位元元的主管,得到的答案是:「我只是讓他們多做事而已。」

以前合作過的一個小工程師,後來擔任了經理,卻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失業。他告訴我說,「總經理把自己當成經理」是公司失敗的主因。什麼細節都管,連高階主管的做事方法也要管,一件事情可以分給三個高階主管來做,結果不但做不好,而且天天都吵架。更重要的是,該想的事情沒有去想,對於未來發展沒有計畫,用辯論的態度來跟員工討論事情,結果到後來大家都不想做事,因為做了事情又辯不過老闆,乾脆什麼都不要做。「當所有人都靠邊站不做事情,公司當然會倒!」

我的好朋友曾經是一個優秀的業務,跑遍歐洲拿下很多訂單,雖然他年紀比我輕很多,但是我蠻崇拜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可是當公司發展開來之後,總經理比較急,交代下來的事情如果沒有立刻開始動,兩三天之後就會在不告知當事人的情況下把任務拿回去自己做,結局當然是有好有壞。可是我朋友的戰力就因此空下來了,我們兩個常常聊天喝酒,我也不知道該怎樣說,但總覺得公司空著這樣的超級業務員很可惜。

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有「心靈相通」的兩個人,當比爾蓋茲費心於微軟的業務時,創業夥伴保羅艾倫就必須要用「互補」的角色來擔當起技術的責任,這種雙胞胎架構在成功的企業經營上是很好的範例。然而,在團隊經營中,互補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當老闆事必躬親時,那麼底下的人肯定會因此「失能」,就像我那個住院的朋友,所有事情都自己做,結果竟然比不上無為而治的職務代理人,代理人只是因為想著只做半年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因而誤打誤撞讓底下團隊自己去做事情,然後磨練出一身功夫。「所有的損失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一個失敗過後重新站起來的長輩有感而發,「自己動手做越多,底下的人越笨!」越有能力或者處世經驗老練的人,都會選擇明哲保身,如果老闆總是跟自己比聰明,那就什麼都不做,等老闆來指示再做,保住工作就好。

事情究竟該誰去做?重要的是「持續性」,哪個人或哪個職位能持續推動這件事情,而不一定是專業性。

一個長輩聽到我把「持續性」放在「專業性」之前的說法,馬上義正辭嚴地說:「沒有任何事情能越過專業!」真的是這樣子嗎?那為何很多「破壞式創新」來自於非本行非本科的人呢?任何事情的執行應要以「貫徹」為優先,找愛因斯坦做原子彈是不行的,還是要找歐本海默才有辦法,雖然前者是天才,是提出相對論的人,但是後者才有執行力,能持續下去解決各種細節問題然後把原子彈做出來。擔心專業度不足可以讓專家來輔佐執行者,但是如果不把持續性列為優先,專業其實什麼意義都沒有,因為根本「做不出來!」

長輩對此仍然不認同,他說:「那你倒說說看放任員工自己去執行,犯了嚴重的錯誰收拾?」我想,任何事情千萬不能用0與1的二分法來判斷,擔任越高階的主管,在指派任務時,不是給予「細節」,而是給予「原則」與「方向」,讓同仁開始用他的方法來進行,當同仁遇到困難或者必要的時候才給予「細節」的指導。如果我們沒去思考計畫的全盤格局,那表示我們仍然在「摸著石頭過河」,這樣子當然所有事情還是會要自己來做,但是,長官晉升我們擔任管理職,不就是要我們用更高更廣的角度來俯瞰全局嗎?怎麼可以回頭去跟員工搶工作呢?這樣結果不就變成我們自己失職,員工失能了嗎?而且,我們不一定比員工聰明,只不過是權力與資訊比較大而已。

把責任與工作下放給部屬,本來就很難,但是主管的工作是向前看,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查看哪些地方有危機、有漏洞,並且傾聽同仁的意見與困難,給予資源方向,或者實施細節上的協助。如果我們看什麼不滿意就自己做,但是主管自己又不是可以「持續」花費精神在這個案子上的人,結果就是自己很累,團隊也被我們干涉到很累。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在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還有方向的設定,千萬不要怕員工比我們聰明,反之,應該很高興有優秀的人才在麾下,因為團隊的成績才是我們的成績。

別忘了,當我們強力介入什麼,團隊就會失去什麼,這是互補性的失能,某些方面越強的主管,同仁在那方面可能越弱。一直細心呵護小孩的媽媽,教不出能獨立自主的小孩,而是該放手讓他們去犯錯,去闖,去挫折才行。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