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誰的錯

2011122722:01
 
((天下雜誌》487 期 
1.      膽固醇愈低愈好?
 
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動脈硬化及心肌梗塞的機率;膽固醇太低,則對腦血管不好。
 
因為,膽固醇是血管細胞壁很重要的成分,如果膽固醇太低,腦血管會比較脆弱,較易出血。
 
像日本人飲食清淡,所以心臟病少,但腦出血的風險卻很高。
 
日本的腦出血病人,平均膽固醇約 155 mg/dl(毫克/每百毫升)。
 
膽固醇最好維持在 180~200 mg/dl 之間,「上帝製造膽固醇有它的用意,不要太高,也不要壓得太低。
 
2.      男性也有更年期?
 
2002 年,男性更年期的發現者,來自一家公關媒體顧問公司,中年男性成了藥商覬覦的新市場。
 
所有的定義、篩檢,都是藥廠發明的。
 
人本來就會老化,荷爾蒙自然變少。但因此將老年人身體的不舒服,都歸因到缺少荷爾蒙,將導致錯誤的醫療。
 
3.      放置心臟支架能改善心臟病?
 
統計顯示,放置支架與心臟病的存活率,沒有正相關。
 
「沒有如我們想像,放了支架心臟病就解決了,」許重義說。

手術都有風險,如放心導管進入動脈時,可能碰到血管壁已經鈣化堵塞的斑塊,使斑塊破裂,隨著血流飄到其他部位的血管,引起中風。
 
4.      胃痛就要吃胃藥?
 
最常用來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s,是治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常用藥物,藥房都買得到,卻必須小心,不是胃痛都能使用。
 
因為胃癌早期也有潰瘍的症狀,如果沒有做過胃鏡就使用 PPIs,只是壓制潰瘍,容易忽略胃癌的可能。
 
而且,長期使用 PPIs,可能導致心臟疾病及骨折,必須定期追蹤。
 
沒有醫生指示,不要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否則風險可能大於療效。
 
5.      該年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幾乎已成為高階健檢的必選項目。其實,做大腸鏡不僅不舒服,還有戳破腸子的風險。
 
50 歲以後,可做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之後每 5 年做一次就好。
 
這 5 年間,以糞便潛血檢查代替。除非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才提前至 40 歲做大腸鏡。
 
6.      白內障開刀,就能改善視力?
 
中老年人視力不良,白內障不是唯一的原因,還包括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

白內障手術並非一勞永逸。開完刀,也不見得就能恢復到令人滿意的視力。
 
特別是糖尿病病人,在開完白內障手術後,復原本來就較慢,且容易在手術後,產生黃斑性水腫,讓視力惡化。
 
更要注意的是,開完白內障之後,病人通常都會需要戴眼鏡,或用雷射手術來調整視力,多一段適應的時間。
 
開刀前,一定要和醫師充分討論,並瞭解這些可能的風險。
 
7.      非植牙不可?
 
植牙一顆動輒數萬元,且有不小心穿過上顎的風險,老人家要問牙醫,「不植牙可以做什麼?植牙有什麼風險?你做過幾個案例?後來那些人如何了?」
 
其實多問幾個問題,也可以不用植牙,可能減省不必要的醫療和風險。
 
8.      椎間盤突出,非得開刀?
 
椎間盤突出的病人中,有 85% 較輕微,只要做復健以及多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