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樣的環境 有那樣的人栽種 才會長出草莓

2013062612:57
 
◎ 汪建

 

過去四、五年級生,想念大學但名額有限,聯考就刷掉四分之三。即便那四分之一的天之驕子,寒、暑假也得打工,貼補家用;他們的父母多半經歷二次大戰,戰後篳路藍縷,四、五年級生跟父母一起吃苦。當時只有老三台,綜藝節目話題有尺度限制,所以像現在的綜藝怪咖,大學生是見不到的。

 

當時也沒網路,媒體言論單純,大學生的思維只有一個,努力讀書,做事刻苦耐勞,希望趕快畢業找工作賺錢,來減輕父母負擔。因此大多數都有目標、有理想,認為只要努力,未來大好人生指日可待,所以較獨立自主;當然,畢了業還跟父母要錢,別說聽都沒聽過,即使再怎麼會幻想的人,也想不到有這麼「不是人」的人。

 

而現在的七、八年級生,從小不愁吃穿,父母只有一個要求,把書念好,學歷越高越好,其他家中柴米油鹽瑣事,父母都會一肩扛起,不勞他們費心。這些四、五年級生當上父母,會有這種不同於他小時候被父母的管教方式,其實也是因為過去苦過來,根據過往的經驗,唯有學歷越高,孩子才能出頭。

 

但是他們萬萬想不到,孩子能參與柴米油鹽等瑣事,才能提早知道怎麼過生活,邁向獨立。無奈現在社會,媒體網路多元開放,不良誘惑增加,若孩子又不是讀書的料,就會毫無主見,隨著某些媒體的異端邪說,一起隨波逐流。出了社會,稍有挫折,就畏懼退縮,出現王子病、公主病,最後淪為草莓族、啃老族。

 

整個時代不斷變遷,從戒嚴到解嚴,從一元到多元,從髮禁到教改,從家徒四壁到家有恆產,別說孩子無所適從,連大人也今非昔比,您說大學生怎能不變呢?

 

我無意貶低解嚴以後的多元文化,而是慨嘆文化變遷過於快速,學校老一輩的教師,本身從小就在戒嚴時代下成長,環境突然丕變,連他自己可能都難以適應,遑論教育學生怎樣看待多元文化,如何教導學生在各種龐雜的社會思維下,選擇適合自己該走的路,而不受他人影響。所以教師再進修,確實是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作者為退休教師)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