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愛的迷失

2014032813:09
 



文/ 黃淑文

每次談論親子議題,最常聽到的感嘆就是:現代的父母難為,這一代的孩子難教。

有一回上電台專訪,竟有一位主持人跟我坦言,有許多五十幾歲空巢期的媽媽,開始後悔年輕時為孩子付出那麼多。她說,上小學之前,孩子也許還會在意媽媽說什麼;上小學之後,孩子漸漸以老師的話唯命是從;上了國高中開始在意同儕的認同,聽的是朋友的意見;到了大學越來越自我,最重要的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結了婚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當然聽老婆(老公)的;等到孩子生了小孩,媽媽就變成只是幫忙照顧孫子的附屬品,如果沒有照顧好,還會被子女嫌棄責怪。末了,這位主持人還重重拋下一句:「你想想,媽媽落得如此的下場,你覺得值得嗎?」

類似的說法,其實我聽過很多,每次我總是哈哈大笑:「是啊,媽媽本來就不該只為子女而活。我們只是陪孩子走一段而已。」

除了鼓勵媽媽不要完全以孩子為重心,應該要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我也覺得媽媽有必要釐清幾個愛的迷失。

第一個迷失:養育孩子是犧牲奉獻?

因為辭去教職,陪伴孩子長大,這十年來接觸不少全職媽媽,我觀察有些媽媽常自以為苦命的為家庭為孩子奉獻犧牲,最後往往苦了自己,也苦了小孩。表面上,媽媽為孩子勞心勞力,像便利商店24小時提供愛的服務,好像彰顯母愛的本能和偉大,事實上,全天候緊盯著小孩,卻不見得有益於媽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尤其許多全職媽媽因為照顧小孩,和社會脫節太久,等到孩子長大,竟發現除了養孩子,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早期為孩子付出,掏盡了所有。後期因為生活的匱乏,轉而依賴小孩,卻往往造成孩子的負擔和壓力。

因此,媽媽應該一邊照顧小孩,一邊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孩子,跟著孩子一起成長。除了陪著孩子探索學習,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興趣,等到孩子越來越大,媽媽越來越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也許之前培養的興趣,就可以變成自己的專長和生活的寄託。

第二個迷失:我這麼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

按照常理,媽媽和孩子相處時間最多,應該最瞭解自己的小孩,但為何有那麼多小孩(尤其青少年)覺得媽媽很囉唆,甚至覺得媽媽不瞭解他? 我想,那是因為媽媽常常陷入一種迷失,以為她那麼愛小孩,處處為孩子著想,孩子就應該要聽她的。不知不覺,媽媽給出的愛,就變質為一種「愛的操控」,反而讓孩子極力想掙脫這種愛的捆綁,覺得逃離家庭才能得到自由。

心理學家羅嘉仕曾說:「以瞭解的方式去傾聽對方,才能產生真正的溝通。」也就是,媽媽不能老是以為你愛孩子,孩子就必須聽你的,或者以為自己為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一定都是對的。真正的愛,應是暸解孩子的需要。

我的學生阿岳曾經寫過一封信給我,信裡直言不諱的點出父母的盲點。他說,很多父母常常選擇了錯誤的傾聽方式,不是給出批評,就是要求孩子
改變想法,誤以為自己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卻讓
孩子更加挫折而選擇不再對父母說出心裡的話。父母選擇
用什麼態度聆聽孩子的話語,決定了父母與孩子「心的距
離」。

阿岳的信,給父母一記大大的警醒。孩子需要的,往往只是
父母的瞭解和支持,而不是講一堆道理。依據我的觀察,即
便孩子是錯的,內心渴望的,還是父母的接納和諒解。父母
必須把是非對錯的價值觀先拋在一邊,以感同身受的態度先
包容孩子,才有辦法引導孩子,進一步溝通。

 

第三個迷失:孩子的表現,是你的成就?
 

不管是傳統,還是現代,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把孩子當做自家生
產的「品牌」,孩子的表現,似乎關乎父母的聲譽和面子。
作為一個母親,不可否認的,有時孩子的表現,的確是我們的
榮耀。但孩子這一生並不是為了成為父母的獎牌,或為了父母
臉上的光輝而存在。滿足父母的需要,並不是孩子的責任。

 

換句話說,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面子,也不是我們的獎牌和光環
。孩子,是他自己。

 

如果把孩子比喻為一顆種子,那麼父母的角色應該比較像園丁
,除了成為孩子的守護者、還要花一點時間觀察每一顆種子天
生的質性,適時適性的添加養份和雨水,才能引導孩子長出自
己的芽,開出自己的花。

 

記得大學時代,有一次參加一個心靈成長團體。輔導老師要我
們每個人畫出自己生命最渴望的東西。有一位醫生同學畫出一
把吉他後,馬上失聲痛哭,久久無法自己。因為他的父母強迫
他成為世俗的名醫,而不是一個可能無法溫飽的吉他手。

 

往後,常常會在不經意的時刻,想起這位醫生同學,恐怕將來
賺再多的錢,有再高的社經地位,都無法彌補他生命的欠缺。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往往父母只給孩子自認為最棒最好的,
而忘了暸解孩子內心的渴望,忘了孩子只有做自己,才會得到
真正的快樂。

 

愛 是成全子女走上自己的路
 

愛是什麼呢?作家聖修伯裡說:「愛就是我引導你回到你自己
的一個輕柔的過程。」如果你愛孩子,就要引導孩子活出自己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父母再怎麼愛孩子,都無法取代孩
子的人生,總有一天孩子都會離開父母,飛向自己的天空。父
母最終掛念的,其實未必是孩子世俗的成就,而是孩子過得快
不快樂?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幸福?每一個父母底層最盼望的,
恐怕都只是孩子飛向自己的天空後,是否還能惦記著父母,保
持親密的聯繫,說一些貼心的話。

 

愛,不是用來控制,也不是用來犧牲,而是成全子女走上自己
的路。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父母也藉由養育孩子修剪生命
的枝葉,圓滿自己的人生。如此,就能少一點親子衝突,多一
些快樂的父母了。


以上轉貼欣賞~

 
 
 


  •   asd9595 於 2014-03-30 21:48 1F
  • 感恩您的分享,謝謝您,這篇文章說的太好了,做父母的也要多多為自己著想,如果一直希望孩子用自己希望的方式,來回報自己,以目前的社會風氣,如願的可能不多了。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