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2年12月10日上午4:12
世界傳真:如何教小孩學好數學
譯寫■葉興台
經驗顯示,不喜歡數學的家長,常常害怕自己養出來的小孩也不喜歡數學。
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麥迪遜郡州法院任職的泰咪.喬立(Tammy Jolley)表示,自己就是患有嚴重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之一,她勉為其難地在中學和大學學完代數與統計學,現在又得幫9歲的兒子傑克(Jake)做數學作業。喬立說:「這麼做會讓我想對兒子發出這樣的感慨:『哈,數學真難,我知道你為什麼搞不懂了。』」但喬立依舊硬著頭皮,鼓勵兒子學數學。
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導,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進一步透露了數學對孩子日後成功的重要性。根據2007年刊登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孩童在幼稚園階段表現出來的數學能力,比閱讀能力或注意力更能預測他們在日後的學習成就。
父母親的態度,將左右孩子學習數學的能力和意願。2008年1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布希在芝加哥的霍樂斯格利裡小學(Horace Greeley Elementary School)與上數學課的6年級學生合照。(圖文/路透)
由於美國青少年的數學成績持續落後全球其他國家的同儕,這個問題也日益受到美國社會的關注。根據2010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比其他33個工業化國家同儕的平均得分要低。
父母態度 影響小孩甚钜
從小孩學步開始,家長就在他們學習數學的態度和能力上扮演關鍵的角色。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比較人類發展學教授蘇珊.雷文(Susan C. Levine),針對44名學齡前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在家研究,結果發現經常跟小孩談論數字,用肢體語言和文字解釋空間關係的父母,常常在小孩4歲時,就灌輸他們更強的數學能力。
很多家長卻在無意識中讓小孩對數學心生畏懼。在休士頓擔任老師,數學教學策略網站MathFour.com負責人邦恩.克洛德(Bon Crowder)表示,當小孩問數學問題或做數學作業時,回答「我對數學一竅不通」或「我已經20年沒碰數學」的家長,其實是在向小孩傳達:數學令人畏懼,他們很可能也學不來。
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患有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也可能教出一位數量研究專家,但前提是他們得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意味了家長要停止負面的談話,並把數學遊戲和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就像他們教小孩閱讀和拼字那樣,家長還要鼓勵小孩鑽研數學難題,不要害怕動腦筋。
善用好奇心 數學融入生活
專家表示,教小孩數學,可從激發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做為起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亞當.芮斯(Adam Riess),從小就喜歡問父母數學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小孩天生的好奇心,因此都耐心解答。芮斯回憶指出:「8歲那年,我和家人一同開車出遊,我沒有像別的小孩那樣問:我們快到了嗎?我是看了里程表和時速表,然後算出了到達那裡所需的時間。對我而言,數學的力量強大。」
家長並非都得懂數學,才能幫小孩在學習上有好的開始。雷文表示,家長可以教小孩在數字與實物間建立一種連繫,例如在教3這個數字時,可以給小孩3個圈餅,幫助他們更加理解數字的含義,這比叫他們背誦一串數字好多了。家長還可以和小孩一起玩拼圖遊戲,或透過肢體語言,向他們描述「更高」和「更矮」這樣的空間關係,這些都能強化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而這又與更強的數學能力有關。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利.米克斯(Kelly Mix)表示,和小孩一起玩積木,鼓勵小孩複製父母堆好的模型,可教導小孩空間的認知能力。
在加州帕薩迪納市擔任財務顧問的費歐娜.卡麥隆(Fiona Cameron),學生時代曾被數學搞得很痛苦,如今她仍在試著教導兩個小孩──5歲的伊恩(Iain)和3歲的梅莉(Mhairi)──對數學的興趣。卡麥隆說,她會讓小孩在睡前翻看圖畫書,並認出一些圖形。卡麥隆還會從非營利的「睡前數學」(Bedtime Math)網站上挑選一些日常問題來問小孩。
去年2月成立的「睡前數學」,協助家長將數學知識融入小孩的日常生活中。創辦人蘿拉.歐佛戴克(Laura B. Overdeck)曾在紐澤西州薩米特市擔任高科技策略顧問。她表示:「『睡前數學』網站每天都會刊登一個與日常生活和時事相關的有趣數學題,促使小孩一邊動腦筋想辦法解答,一邊和父母討論解答方式。」
例如,卡麥隆在廚房烘焙糕點時,會讓兩個小孩將雞蛋敲成兩半,在這個過程中,她向小孩解釋了分數的概念。而給杯子蛋糕加料也變成減法問題。卡麥隆說:「如果有12個杯子蛋糕,我們已經給8個加料,我們還需要再加幾個?」她說,由於這種數學教學法,她的小孩很喜歡解題。
放下分數 讓孩子當老師
當小孩把數學作業帶回家做時,很多家長必須打破分數和排名至上的舊習慣,鼓勵小孩嘗試用多種方法解題。雷文的研究發現,若家長將關注的焦點擺在解題的過程,而非找出正確答案,9歲的小孩會更渴望面對新的數學挑戰。
馬裡蘭州洛克維爾郡的數學顧問,協助家長和學生學數學的網站NewtonsWindow.com創辦人蘇珊.沙頓(Suzanne Sutton)表示,家長陪小孩一起動腦筋,其實很有幫助。那些對嘗試和失敗感到自在的家長,能教會小孩凡事往好的方面看,竭盡所能去面對挑戰。
MathFour.com負責人克洛德指出,若家長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小孩,至少不要對他們表現焦慮和沮喪。相反的,家長需要做的是告訴小孩,會在別的時間換別種方式陪伴他們,那樣會更好;而在學數學的時候,家長該為他們找一位家教。
家長還有一種選項:花錢請小孩來教你數學。曾有一位家長問沙頓:在自己對教學大綱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下,該如何幫助她青春期的兒子學習艱難的代數課。沙頓要這位家長出最難的數學題,然後花錢請兒子就此寫一份報告,並教會她。這位媽媽選了對數。
沙頓表示,當她兒子只給她粗略的解釋時,她回應說:「你沒有履行我們的協議。我不明白對數的含義。」她兒子繼續鑽研下去,且再試著講解一次。最後在兒子的輔導下,這位媽媽搞清楚對數的概念。而在確認自己已經搞懂代數課中最艱難的問題後,這位少年後來的成績一直很不錯。
別急著發飆!孩子成績差,可以這樣教
文/吳皆德
基測日一步步逼近,孩子的情緒隨著成績單上的數字起伏,家長的神經也隨之緊繃,就怕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倍感挫折,失去學習的熱忱與衝勁……忠傑自我要求很高,小學成績優異、以市長獎畢業的他,上了國中後因課業加重,開始有點吃不消,再加上班上也有幾位市長獎畢業的同學,讓忠傑對於自己課業表現更加在意,深怕成績滑落。想不到第一次月考下來,忠傑因生物考不到90分感到灰心,小考也每況愈下而逐漸喪失自信心、開始懷疑自己。
沉迷於電玩的阿昌,成績愈來愈差,剛開始還有點緊張,到最後乾脆放棄,表面上不在意,其實是被成績打垮,覺得自己不是念書的料,甚至告訴父母不想繼續升學,讓阿昌的爸媽又氣又急,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
求學期間的孩子,往往會因學業成績的高低而出現各類反應。事實上,若把學生當成一種職業,學校的成績單就是考評表,不難理解為什麼成績會牽動孩子的情緒起伏。此外,家長也會因孩子成績不好而心煩,更擔心孩子會因成績差,而擊垮自信心。
父母的情緒
別被孩子成績影響
親子專家吳娟瑜說,成績的確會影響個人自信心,但是要孩子不受影響,家長要先放大格局,說服自己的情緒別被孩子的成績單牽著走。
擁有超過20年輔導經驗的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督導黃心怡心理師也表示,特別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因為受到荷爾蒙影響,相較於國小時期,會有不一樣的心態。父母若對還在念國小的孩子說:「我在外面打拚,你卻不好好念書,真是讓我傷心。」孩子可能會把父母的話聽進去,好好用功、獲取好成績。但若同樣以「工作辛苦」這個理由來勸誡邁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可能會覺得:「你工作辛苦和我念書好不好有啥關係!真是會牽拖!」反而得到反效果。
3大類型孩子
成績差時這樣教
黃心怡心理師指出,很多兒童繪本會描述孩子考糟了,會把成績單藏起來,或是想把成績單吞進肚子裡的情節,就是因為孩子多少都會在意成績。吳娟瑜與黃心怡心理師針對以下3種常見成績不好類型的孩子,提供父母應對的方法:
1拖拖拉拉型
這類孩子是不折不扣的拖拉大王,個性非常被動。成績不好的孩子中,這一型最普遍。
爸媽可以這樣做》
吳娟瑜說,這類孩子其實心理也會緊張,但常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急壞家長。面對這類孩子,爸媽不妨先暫時讓孩子放下課本,到外頭體會人生,從書本以外的世界找到自信心。舉例來說,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也許會引發他學習大自然事物的熱誠,主動汲取相關知識,也可能會因此而有一番成就,進而重拾自信心。
2過度緊張型
這類孩子求好心切,很容易緊張、過度神經質,導致無法有效地達到目標。
爸媽可以這樣做》
愈在意分數的孩子,自信心愈容易因成績變差而受創,這時父母就更要懂得讓自己和孩子都「放輕鬆」。黃心怡心理師說,面對這類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孩子,可以告訴孩子「人有失足,馬有失蹄」的道理,幫助孩子慢慢接受人都有失誤的時候,要學會接受失敗的可能性,增加挫折容忍力。
吳娟瑜也建議這類型的孩子,其實已經懂得自我要求了,有時甚至過於嚴格,此時父母反而要勸孩子放鬆,讓他們知道:在長長的人生當中,這些分數、成績單都只是一時的,等你老了回頭看,會發現一點都不重要!
吳娟瑜就曾這樣安慰過自己小孩,述說自己當年也曾因為考試少得1、2分而難過掉淚,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很可笑,因為就算當時真的多拿到那1、2分,對現在的生活一點影響也沒有。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