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癒力」是「自體免疫力」與「復原力」的總稱。
在這三個同義詞當中,自癒力一詞較被廣泛使用,
但我之所以採用自癒力一詞,是有原因的。
自癒力一詞給人的感覺是:
身體會自然出現反應、主動醫治疾病。
然而,自癒力雖是生命原本就具備的能力,
卻能藉由本身的意志及努力來提升;
反之,如果本身不努力的話,就無法提高自癒力。
換句話說,想讓自癒力發揮十二分的作用,
自主提高自癒力的積極性,就變得格外重要。
因此,自癒力的全文才不叫作「自然療癒力」,
而是「自我療癒力」。
然而,現今缺乏積極性的中老年人非常多,
老人安養院裡最多的,
就是那種一副老態龍鍾、自認為「都這把年紀了」的老年人。
「反正我都老了,現在才學新東西也沒用了。」
「就算學習新知識,我也會馬上忘得一乾二淨。」
這些老人覺得動腦思考、著手規畫、採取行動等
積極作為非常麻煩,所以從一開始就放棄了。
舉例來說,當我建議他們出國旅行時,
他們也只會畫地自限地說:
「別開玩笑了,醫生,你以為我幾歲啊?」
「老人就該有老人的樣子」
這類傳統觀念,對他們思想及行為的束縛,
比想像中更加嚴重。
若是基於他們本人的堅定意志及明確的生活態度,
導致他們只想安穩地度過餘生、平靜地面對死亡的話,
確實沒有局外人置喙的餘地;
但就我從旁觀察的結果,
發現他們是因為年老造成的無力及疲倦感,
限制了自己的思想與行動。
換句話說,這些老人多半是自己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
這些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很被動、保守,
這種缺乏積極主動與自立精神的個性,
不但會影響自癒力的作用,也會讓身體變得容易生病,
甚至導致疾病很難治癒。
如何改變消極老人的想法,
是從事老人醫療的醫師們的最大課題,
因為愈被動的人,愈難接受他人的忠告及建議。
要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百歲木工師傅那樣個性積極、
自立心強烈,就絕對不會全盤接受他人的意見,
而是在深入了解其中的好處後,才會坦然接受。
但這種人畢竟不多,多數的老人都個性被動、不喜歡改變。
我也時常跟看護們討論:
「為什麼同是老年人,想法卻有這麼大的差異!」
討論的結果多半歸結到「跟他們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
過去從事什麼工作、在社會上處於怎樣的地位、
生活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中等。
在過去的環境中長時間造就的個性及思考模式、
生活方式及為人處事,到了七、八十歲時,
早已根深柢固、難以改變,即使是退休前後的年紀,
要改變也都太遲了,
所以我才主張四、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自立,
培養能夠應變的開闊心胸。
四、五十歲的年紀正是「人生之秋」的開始紀,
一般來說,
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能預知自己的未來、了解自身能力的極限,
雖不至於因此感嘆「反正我已經老了」,
但心裡多少會有「我已不再年輕」的感慨。
這種「未老先衰感」對自癒力絕無幫助。
那麼,該怎麼做,
才能改變退縮不前的消極態度、培養自立自主的能力呢?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拋開過去的力量」。
健康的人活得很有攻擊性
前文提過,
退休後如果還是不時流露出過去在職場上高人一等的態度,
在群體中容易被孤立。
在老人安養院裡話當年勇,
身邊的人只有剛開始時會附和說:「你好厲害!」
但是當同樣的事一說再說之後,大家就會不耐煩地說:
「你又來了!」
而不想再聽,這時再拿以前的資歷或頭銜來
自吹自擂「我以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
也沒人願意搭理了。
過去的經歷在老人安養院的世界裡是沒有用處的,
相對的,年輕時默默無聞的人,
反而往往能成為老人安養院的人氣王。
這些人因為放棄追求職場上的晉升,
有更多時間可以用在培養興趣、鑽研喜愛的事物上,
因此大部分都見多識廣,能談論的話題也非常豐富,
再加上懂得人情世故,能察覺到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
所以大多很受歡迎。
像這種退休後立場的大逆轉,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本文摘錄自:
《你能讓90%的病不發生:如何培養不生病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