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起的未來~永不退休的人生

2013012119:19
 

安心退休,對多數台灣人而言,不再是件容易事。錢在貶值,

利率直直落,經驗也在貶值,被資遣的往往是資深員工。台

灣有250萬人正在失業或低度就業中,不管被逼或自願,許

多人突然發現,他得面對的是永不退休的人生。每個人該如

何投資自己、妥善規劃未來?



位在木柵半山上,鳥瞰臺北盆地,空氣格外新鮮。從臺北市

立療養院退休十一年的陳敏雄,現任兆如安養中心院長。雖

然已經六十七歲,但他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八點出門,巡

查從陽明山、木柵,到基隆的四家安養中心,每天工作超過

十二個小時。



主任蔡銀從臺北市衛生局退休後,還沒來得及圓環遊世界的

夢,陳敏雄就拉她來兆如報到上班,為這個開辦不到兩年的

安養中心打拚。



「退休」一詞已經成為轉換人生跑道的代名詞。因為對未來

不確定,不管自願或非自願,未來會有更多陳敏雄,蔡銀……



但另外一面,也有人正為找工作所苦。越過板橋火車站空無

一人的大廳,穿過車輛疾馳而過的漢生東路,星期一早上,

板橋就業服務中心,已人潮滿滿,但氣氛卻安靜凝重。有人

低首填資料,申請失業補助,有人手拿滑鼠,盯著電腦螢幕看

著事求人網站。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五歲小女孩,跳上跳下,黑

白分明的眼睛,打量著周遭人,不知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所面

臨的困境。



「失業」已經成為許多台灣人要面對的新現實。


「低就」也將成為台灣人需面對的新現實。


臺北市就業輔導中心主任郭吉一,看到更多高階白領的委屈:外

商遷往中國大陸,資遣台灣總經理,也有本國總經理公司經營不

下去,資歷太好,很難找到事,只有做社區巡邏員,或大樓管理

員。「他們選擇離自己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他說,「這是『生

存』與『尊嚴』的掙扎
。」

 


根據主計處統計,低度運用人力(underemployment,或稱

低度就業,包括學非所用、工時不足、所得偏低)俗稱低

就,已佔工作人的19
,約為 185萬人。加上主計處公佈廣

義失業(包括有工作意願而未去找)人口
71萬人,共約256

萬人。幾乎有相當於臺北市總人口數的人,在失業或低度就

業中。

 


貶值時代 上班族擔心資遣



低就,也就是人才在貶值。今天不但人才貶值,房地產也貶值,

賣不出、租不出;而且連錢也貶值,存款金額愈高,存得愈久,

利率愈低。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五月初推出300萬元以上定存三年

,利率只有0.97%,首度跌破1%。



「這是個貶值的時代,什麼都在貶值,」一位文化界人士感嘆。


在職場競爭激烈的年代,學歷也在貶值。企業負責人認為大學擴

充太快,畢業生素質大幅降低,一四人力銀行登錄的職位元,

47%需要碩士。很多學生從大二就開始補習考研究所,南陽街補

習班已從考大學補習升格為補研究所了。



經驗也在貶值。企業優退,資遣對象往往是資深員工。因為世界

變化得太快,過去的經驗不再能當成未來的指南。



另方面,個人又要承受高風險,上班族擔心隨時會接到資遣單。

今年《天下雜誌》所做一千大企業調查,一半以上企業要凍結

人事,13%還要裁員。



經濟不景氣,公司倒閉,負責人避不見面,辛苦二十餘年,不

但連退休金拿不到,連一元資遣費都拿不到。「十二年都白做

了,連人都找不到,怎麼賠?」一位電器連鎖店售貨員,一面

填寫失業資料,一面自己準備東山再起。

 

最近,台灣又增加了一批輸家。往日,人們認為只要謹慎儲蓄

,存老本,老年就不虞匱乏。但是利率從前年的5%直線下降到

1.4%,一批靠定存利息的退休老人,忽然發現要開始吃老本而

心慌。



一位住在木柵自費老人養護中心的老太太,原本存一百多萬,有

一份房租收入,原可輕易應付安養中心每月一萬兩千元的費用。

但最近房子租不出去,利率又急速下跌,女兒要她搬回原來房子

住。「我怕,現在我不聽她的話,」她告訴工作人員說:「將來

我錢花完了,她會怨我
,我更沒人照顧了。」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初次領略到晚年的風險,忽然發現縱使辛勤

一生,退休後也難保晚年生活無虞。

 

除軍公教人員可以領月退俸外,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退休者平

均僅可領得退休金135萬元、勞保88萬元,剛好超過200萬元,卻

要以此度過餘生。(雖然勞基法已實施十餘年,按法令規定提撥

的企業只佔9%)




為什麼那麼多的台灣人會焦慮失業以及低就?

 


「有些趨勢洶湧而來,在你還沒看清楚之前,就已讓你滅頂,」

《大未來》作者托佛勒說。



四種失業同時到來



根據採訪結果綜合,台灣在這幾年開始遇上四種失業一齊來的

不幸狀況:一、產業調整的「結構性失業」;二、全世界經濟

不景氣的「循環性失業」;三、六月後大專畢業生暫時找不到

工作或轉換工作暫時辭職的「摩擦性失業」;四、有工作意願

而未找的「隱藏性失業」。根據前勞委會主委、國政會社會安

全組召集人詹火生估計,失業及隱藏性失業率加起來,至少有

10%左右。



冷冰冰的數字,卻無法刻劃50萬到70萬失業人的失落心情。有

的歲月蹉跎,無法進修,只得做臨時工。



有位經理買下天母2000萬豪宅,卻被資遣,每月房貸就是9萬元

,只得開計程車,慢慢還。有的五年級後段生去應徵,已被嫌

太老。原在法國化妝品克蘭詩擔任行銷副理的鄭思民,出國四年

後回來,發現只能做臨時總機,檔案管理,「三十七歲已經嫌我

做行銷太老,我想低就都沒有機會,」她說。



中壯齡失業者(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對社會衝擊最大,也可能

是最難找到第二春的一批人。



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中壯年人士一旦失業,四分之一的

人立刻生活就有問題,三分之二的人三個月內就會成問題。「調

適不好就放棄、消沉、自傷乃至自殺,」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主

任陳宇嘉說。



無就業的經濟成長



不管哪種失業或低就,歸納學者意見,大部份是因為台灣來不及

發展新產業,吸納失業人口以及新進入勞動力。台灣又已到新興

開發程度,不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經濟成長帶動就業機會增

加率在遞減中。加上近年來企業競相擴充,生產過剩,「企業微

利時代」來臨,企業要生存更要精簡人力。



失業或低就因素錯綜複雜,短期間很難改善。例如因經濟景氣所

引起的「循環性」失業,現在應該有起色才對,因為台灣經濟成

長率已從前年的負2%,升到去年的 3.7%。但是台灣的失業率仍

然高居不下,在5%以上徘徊。美國也苦於同樣問題,《華爾街

日報》和《紐約時報》一再強調,這是個無法創造就業的經濟復

甦,也是「無就業的經濟成長」。



為什麼會有無就業的經濟成長?經建會副主委何美玥表示,台灣

經濟有復甦,但是廠商仍然在精簡人力,也不願雇回以前人員,

這些人通常中高齡,教育程度不高,也不可能鼓勵他們學電腦,

踏入資訊業,因而成為長期失業者(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約20

萬人)。因此政府推出的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就

是為了幫助這批結構性失業的人。

「長期失業會使人失去希望,喪失鬥志,甚至永遠退出職場。失

業率背後的千萬家庭更無法等待,政府不能坐視,」行政院長游

錫坤曾發表專文,懇請立法委員支持這項就業方案,「這種投資

可以減少家庭悲劇,拉近貧富差距,雖無法直接以GNP計算方式

呈現,但絕非沒有投資效益。」



展望未來,縱使台灣經濟成長,創造的就業機會也在遞減中。民

國七十五年期間,國內生產毛額每增一個百分點,可以使就業機

會增加0.38
,但同一彈性係數至八年代末期已降至0.19

,減少一半。同樣情形甚至已出現在中國大陸。「國家愈往技

術密集和資本密集走,創造新工作機會就愈難,」前經建會副

主委葉萬安說。


 


又因為台灣這五年,企業在調整,工廠移往大陸,民間及政府沒

有創造大規模新產業,無法吸納新進及未就業人口。



根據主計處所做的每五年工商普查來看,葉萬安分析,因為沒有

大規模新產業產生,近五年工商業總就業人口增加率急速減緩。



例如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五年間,台灣從農業步入工業社會,工業

與服務業總就業人口增加60%,六十五年到八十五年間,每五年

就業人口穩定成長約15%,但民國九十年統計完成的工商普查,

就業人口與上次普查相較,卻只成長2.4%。



中級人力,下波失業主流



根據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曾淑芬、遊玉卿、何錦昌

調查,只有三分之一製造業離職員工可以轉至服務業,而且只能

被迫轉至低薪、低技術的個人服務業,如餐廳等。以往的產業生

力軍會成為取代性高、便宜的「產業後備軍」。



Fortune》最新五百大企業調查,去年整體營收下滑6%,獲利

更重挫66%。《天下雜誌》統計的一千大製造業去年平均獲利率

4.1%,比前年的歷史新低1.8%有成長,但比二○○○年的平均

獲利率7.3%仍有段差距。



也因此組織改造,流程簡化會不斷進行,人員精簡將無可避免。

「裁員成為必要之惡,很多工作機會永遠不會回來,」美國

Business Week
》寫著。



未來中級人力,如售貨員、事務工作人員等,可能會成為下波失

業主流。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統計,民國九十年到九十三年

中級人才仍供過於求二萬四千人,到九十四年至一○○年則供

過於求七萬三千人,面臨一.三人競爭一個職位的情況。



撮和台灣企業七成就業人口的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中階難找

事的殘酷現實已發生在眼前。例如在一四網站上,一個行政

總務的空缺平均有七個人求,一個餐旅運輸有三個人競爭。



競爭激烈就會導致薪水降低、所學非所用,屈就臨時人員。曾淑

芬等教授在論文中指出,這種低度就業是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

難題。



根據主計處所做的調查推估,這群人約180萬人,相當於四分

之三臺北市人口。去年畢業於世新大學的侯志宏就是學非所

用之一。



廣電系畢業的他必須去教數學,每天晚上十點半,在數學補

習班擔 任助理 老師(改考卷,回答學生問題)後,他就得回

家演算數學,到淩晨一點。「
常會夢到學生問我,我答不出

來,緊張得下不了臺,」他說:「我怕我會得憂鬱症。」


 


對台灣,尤其難面對的是,四十年來習慣於高成長、高獲利時代

,畫面卻馬上轉到低成長、新貧窮,還要冒高風險(失業、投資

失利),一時之間令人難適應,更有深深不確定感。「人們會選

擇性注意最怕發生的事,像男人怕中風、憂慮中風,反而更容易

中風,」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說:「怕失業而焦慮,工

作潛能無法發揮,說不定會真失業。」



「這種不確定感會使社會兩極化,有人更努力向上,有人卻自我

放棄,」一位教授說。


不景氣更要投資自己



但是這是新時代、新現實,雖然是大家不喜歡的時代和現實。浪

漫詩人白朗寧曾寫道:「人生總在看似失敗之處成功,命運是個

弔詭,捉弄我們,同時也安慰我們。」



很多人都開始有新觀念、新做法。「現代人必須敏捷矯健,隨時

應變,」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李察賽尼特在《職場啟示錄》一書指

出,「更要不斷冒險,不依賴規則和正式程式。」



失業了,或許可以試著去創業,開著流動車賣冷飲、咖啡,在菜

市場擺攤位、高速公路交流道賣便當。在台灣這種個人服務業比

例還算低,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們人民實在善良,對政府期

待少,所以很多人爭著選總統,」詹火生半開玩笑地說。未來不

確定,而且可能永遠不能退休,現在的職場人就必須降低期望,

改變態度。「尤其要投資自己,」一位文化人說。



從進入職場開始,工作人就要警覺到「沒有一個政府或組織可以

承諾人一生,也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歐洲當代管理大師查爾

斯.韓第說


 


大部份人已從趨勢中看出,必須充實自己。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

生陳俊宏,在萬國通商法律事務所見識到全球化威力後,瞭解科

技、專利和英文(連台灣企業彼此間都用英文寫契約,沿用英美

法概念)的重要,不再埋怨從美國來的年輕華裔律師能拿高薪。

他辭去工作,到資策會辦的電腦訓練班上課,申請美國法學院,

希望回國後能夠成為專利律師。



妥善的生涯規劃,尤其在未來「無就業成長」時代更形重要。



暫時委曲求全,謀得生計也無可厚非。但是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

主任陳宇嘉提醒,在屈就同時,仍然應該多充實自己,參加學校

在職碩士班
、推廣班,「經濟不景氣時,學校最景氣,」他笑著

說。


 


在學校更可以建立人際關係網。例如一群參加東海大學社工系學

分班的中年學生,志同道合,畢業後一起在東勢接管一家養老院

,只有一個人辭職做全職,其他人當兼差,日後如生涯有問題,

也有個退路。「增加活動力,建立支持網,」彭懷真說:「不出

去碰就必定輸。出去贏回一把,就算賺到了。」



職場人也要有隨時做臨時人員的準備。台灣企業主因為員工

福利、退休金、健保、勞保費日高,企業未來只留住核心員

工,必須雇用更多臨時人員。例如中國信託現在七千位員工

裡,一千一百位是人才派遣,他們擔任各種工作,如帳款催

收、個人金融、客戶服務,有的契約多達一年。「好的人企

業還會留用,」世界最大人才派遣公司藝珂的台灣總經理陳

玉芬說:「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



雖然短期流動,會讓人不安定,飄泊,沒有以前的安定感,但是

英國作家李察賽尼特在《職場啟示錄》裡,安慰這群人說,job

一詞在十五世紀的英文中,就是指「可以四處運送的一塊或一片

東西,現在我們只是把工作的古老意義復活了,」他說:「人們

在一生中本來就得片片段段地做著不同事情。」



台灣的「搶先退休潮」



面對未來,老年也充斥風險,很多人可能更要延緩退休,增加工

作年限。



從民國八十年起,我國人退休年齡急速下降,根據主計處調查,

民國八十年74%退休者超過六十歲,但到九十年,六十歲以上退

休者卻降到44.68%,幾乎降了一半。大部份都緣於勞動基準

法規定只要工作滿十五年,年齡五十五歲以上就可以領勞退金;

以及軍公教人員只要做滿二十五年,就可終生拿月退俸,造成

了與世界趨勢相反的「搶先退休潮」。



尋找人生第二春



跟國際比較,台灣中高齡(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男性人口勞動

參與率,比美國、瑞士、韓國、日本都低,其中日本、瑞士中高

齡仍留在職場的有77%。「台灣還是新興國家,應該需要更多勞

動力投入,」一位經常來往於國際的觀察者說。



全世界已開始延緩退休年限,美國研擬要將請領社會安全金(等

於台灣國民年金)年歲延伸至六十七歲(現為六十五歲),尤其

這波經濟蕭條後,很多人的退休金都腰斬一半,必須重回職場。

有的重回企業當顧問、有的早上四點就起來送汽車零件、有的從

事義工,生命走至此,他們更能認同工作所帶來的意義。



在台灣,不管是為自己,或為國家財政,恐怕都需要延緩退休,

人人都得找尋第二春。



台灣也已經有很多人,退休後立即興沖沖投入工作。台大管理學

院教授徐木蘭,今年暑假後,將從台大退休,轉入世新大學任教

,希望將多年所學、所教貢獻給資源較少的學校,「好學校不缺

我一個,」她說:「但私立學校需要更多人投入,才能達到社會

平衡。」



一位元著名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六十歲退休後,繼續為一家中外

合資營建公司工作,做台灣高鐵土木工程顧問,期望能盡一己之

力,為高鐵順利舖軌,「我的工作會留下痕跡,」頭戴鋼盔,皮

膚黑得發亮,走在雲林虎尾高鐵工地上的他說:「將來可以說,

我做過這個工程。」



但是現在能開拓第二春的,多半是原來崗位上累積足夠人脈,退

休後就馬上能重回職場,甚至創業。例如華宇電腦創辦人之一鍾

聰明原為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退休後,立即加入朋友一起

創辦的華宇電腦,現在已上市。



而真正需要工作,以應付未來養老所需的再就業者,既沒有專業

機構仲介,政府也沒有輔導措施,協助銀髮族再覓業。雇主對中

高齡覓職者並不十分友善。穿著咖啡外套,戴著方型眼鏡的 李

太太原來做資材管理,每去一個地方應徵,「他們就嫌我年齡太

大,」原本開朗的她眼眶有點紅,「常把我的履歷表丟回來,我

真的那麼沒有利用價值嗎?」



但另外一面,有些不虞生活的退休者,選擇奉獻公益事業,例如

前中興票券副總經理齊寧媛退隱後,就到陽明山擔任解說員。



有的還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例如從台積電退休的前法務長陳

國慈,成為台灣第一位私人認養古蹟的人。她認養位在台北

美術館隔壁的一棟精緻洋房古蹟,改建為臺北故事館,不但

讓市民多了一個認識臺北歷史及懷古的場所,更創造館內七

個正式工作人員的機會。



很多人不得不再就業,「不管被逼或自願,我們都得面對一個永

不退休的人生,」一位社會人士觀察。



看來,要養得起未來,個人、社會、國家;觀念、制度、能力都

得大幅改變,而且要急速改變,以掌控台灣未來轉機。否則台灣

會面臨一個無法擁有、無法面對,缺乏朝氣的未來。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

最黑暗的時代」,台証證券總經理林克孝,在夜闌人靜時常會思

索狄更斯的話。「從來沒有對這句話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他站

在電梯口,望著窗外的臺北市。 


以上轉貼欣賞~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