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曹明正/高雄報導〕看到水垢可別急著過濾掉!
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院長楊俊毓長期研究飲用水,發現碳酸鈣與碳酸鎂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現在他還接獲世界衛生組織(WHO )相關單位邀請,將以「台灣經驗」發表演說。
對許多人來說,水煮開後產生的「水垢」(碳酸鈣、碳酸鎂 )總是急著處理掉,不過楊俊毓在10年前就提出科學證據,反駁人們對這些「白色恐怖」的刻板印象,其實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天然營養素,攝取愈多對人體健康幫助愈大。
楊俊毓說,台灣自然地理的水質大抵上可說是「北軟南硬」,也就是北部多為軟水、南部屬於硬水;其中原水含的鈣、鎂濃度每公升達150毫克以上就是硬水。
經他研究,喝的飲用水中存在愈多的鈣、鎂,愈能減低心血管疾病。
累積10年的觀察,楊俊毓的資料庫中已有近4萬筆的臨床數據,他發現居住地的飲用水帶有的鎂含量愈高,愈能減少中風、高血壓的死亡風險;若是鈣的含量愈高,則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和瑞典、芬蘭的研究頗為接近。
與WHO具有官方關係的非政府組織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所(ILSI )是在這個月3日發函給楊俊毓,表示將邀請他出席4月24日至26日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行的國際會議,除了日本、新加坡、英、美各國的學者與會外,WHO也將派員列席。
對於能夠被邀請,楊俊毓表示,國內的流行病學研究可以在WHO相關組織中被討論,已間接提高台灣在世界舞臺的能見度。
未來這些研究報告也有機會收錄在WHO出版的專書「飲用水中的營養素」當中。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