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真
「福善禍淫」出自於《尚書》,指行善的得福,作惡的遭禍。人都希望能夠吉祥平安,有好的未來,沒有人願意自己兇危多難。自古以來,大凡在這個淫字上面犯過失的,這個報應都十分的神速。反之,大凡是在這個色字上能夠把持得住的,他必定是後福無窮。
古語云「萬惡淫為首」,因為淫念一動,其它許多惡念也隨之而起。古人認為,行善以積陰德為上,陰德又以護生及不淫為上。邪淫最損陰德,容易折減福壽祿,導致前途暗淡無光。古籍中記載的這類事例非常多,以下舉其中幾例。
一、清淨自律人神共欽
宋朝司馬光,娶妻婚後十年餘,夫人張氏沒有生育,張氏很著急,司馬光便寬慰她說:「有子無子皆由命定,不是強求所得。再說,普天下的孩子多的是呀!只要能為他們多做有益之事,使其成為於國於民有用之材,何必一定要自己生的呢?」張氏卻一直想為其納妾,司馬光始終不同意。
一次,張氏為他物色了一個年輕姑娘,預備給他當妾。趁司馬光稍作休息時,送她到書房來,司馬光卻絲毫未注意到姑娘臨近身旁,姑娘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捧起一本書,上前問道:「請問大人,這是一本甚麼書?」原以為司馬光會留意,跟她搭話,沒料到司馬光卻莊重的拱一拱手答道:「這是《尚書》。」說完之後,又埋首文案,不理會她,姑娘只得知難而退。後來張氏又為他選了一個姑娘作妾,自己藉故外出,告訴那個姑娘等她離家之後,晚間到老爺書房去。姑娘打扮妥當,端著茶水,晚間來到老爺書房,司馬光看見這位姑娘在他書房中出現,正色說道:「夫人不在,你來這裏做甚麼?速去!」隨即讓她離去。
《宋史》評價司馬光「居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事無不可告人言」,稱讚他堅守禮法,一輩子沒說過過頭或失體的話,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司馬光官至宰相,被人們稱為賢相,堪為師表,被列為「儒家三聖」之一。
二、拒絕色誘延壽添福
在清朝順治甲午年,當時有個書生叫湯聘,他在赴省城應試的時候,在旅店患了重病,恍惚中感到自己的神識來到了文昌帝君廟,文昌帝君查完功過簿之後對他說:「你的壽命雖然應該盡了,但是三年前春天,你在一次乘船出遊的時候,船上一位美女,見你文雅清秀而動情,百般親近,要與你苟合,被你正色斥責拒絕了,你的這種正氣感動了天庭,因此上天賜予你延壽,同時嘉賜你功名。」帝君又再鄭重叮嚀:「今後更應廣積陰德,並勸誡世人勿犯邪淫虧損陰德。現今人心險惡,監察神每月登記善惡文簿,上呈天庭,故此善惡之報甚速,現世即報應,無須等到下世才報應。」諭訓完畢,湯聘死而復生,他知道了自己延壽,因此更加倍的積德行善,並向世人勸善,六年之後得中狀元,功名顯貴。
三、導人邪念折盡福祿
明朝時,福建省有位書生花秀圃,擅長書畫,鄉裡親友見他少年時就有才學,都預估他將來必成大器,他自己也自命不凡。可惜,他聰明沒有用在正途,卻作色情詩畫,自己認為這些不過是娛樂而已,還讓友人觀看,卻不知道會引動人的邪念,將人引向歧途。一次,他的姨表妹來他家探親,在瀏覽了他的書畫之後,胡思亂想,兩人遂有不軌行為。過些時日,他的表妹覺得身體狀況異常,恐已有了身孕,又怕事情被長輩們知道,將無地自容,竟然自縊而亡。
大約一個月後,花秀圃得病,忽冷忽熱,昏睡了兩天,在昏睡時不時地叫:「別打了!」醒來後告訴家人:「表妹是因我而死的,我夢見城隍老爺罵我:‘作賤有用之筆墨,害死無知之婦女,實在可恥!應該削除祿籍、功名俱廢!先打八十大板再治罪。’之後就將我的名字納入餓冊。」再看花秀圃兩股俱腫,全身上下都生了瘡,醫治了很久,還常復發。
後來花秀圃參加各種考試,不是因為錯字或文不對題,就是因為墨汁髒汙了考卷而被淘汰;還有一次在試場整日苦思,仍然交白卷,但是出了考場又能振筆而論;每次考試總是令他捶胸頓足,不能如願,科舉一直無緣得中。隨後,花秀圃潦倒窮困,飢餓而死,果真是入了餓冊。
四、心生妄念功名削盡
清朝時,貴州省有位讀書人,每次考試都不中;不知原因在哪裏,就去乞求張真人。張真人焚香伏章代查天榜,神明於是批示說:「此位讀書人,命裏有功名;因為盜嬸故,功名被奪除。」張真人查榜完畢之後,就起身告訴讀書人,神明說他考不中的原因,讀書人聽了之後就說:「我並沒有冒犯我的嬸嬸啊!」於是他就寫了篇疏,向神明申訴,為自己辯白。神明又再次的批示說:「雖然你沒有冒犯嬸嬸的行為,但是你卻有冒犯嬸嬸的念頭啊!」讀書人此時感到非常的慚愧,而且後悔莫及。因為在他年輕時,見到嬸嬸貌美動人,因此而動了一個邪念的緣故啊!淫念一起,雖沒付諸行為,就已經構成了罪業,功名已失。況顯蹈明行,不知顧忌的人呢?
夫婦緣乃天定之人倫,古人重倫理和名節,對非夫妻關係的性看的非常之重,對色和慾看的非常之重,傷天理、損良心、敗德喪行、禍亂常道之事,足以傷陰德、削損犯者的前程。其實這是神給人制定的規範。天理昭彰,善惡有報,警示人們切不可在色慾方面犯錯,不僅不能做壞事,還不能有惡念,舉念神知,暗室慎獨,要心生警惕,堅守天理、道德和良知。(取材於《德育古鑑》、《文昌帝君陰騭文》等)
轉載自「明慧網」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