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湧入許多新移民及外籍移工,
印菲越街區,熱情東南亞風情
位於台北天成大飯店後方的北平西路上,短短不到100公尺的街道 ,一家家商店高掛印尼文招牌,有小吃攤、服裝店、貨運公司、 販賣印尼文雜誌和零食等的雜貨鋪,應有盡有,這裡正是人稱的「 印尼街」,印尼籍移工最愛在假日到這兒吃自助餐、唱卡拉OK, 享受難得的假日時光。
到印尼街,吃道地印尼餐最適合不過。其中炸蔬菜餅(goreng sayuran)是印尼常見小吃,將蔬菜裹上麵粉後油炸, 沾上以各種辣椒磨成的辣椒醬吃,香脆可口;另一道「烤肉串」(b anggang sate)也是傳統印尼美食,選用羊肉、牛肉、 雞肉等製成烤肉串,抹上花生醬、椰子醬調製的醬料吃, 肉質特別鮮甜。不必遠渡重洋到印尼,在臺北也能吃到便宜可口的道 地印尼菜。
視線轉到中山北路3段,興建於1957年的聖多福教堂, 早年本是服務居住在教會周圍的美軍顧問團,以英文彌撒為主, 自合法引進國外移工後,教堂除了英語之外,週日也安排2場以菲律 賓塔加祿語進行的彌撒,也因此有許多菲籍移工以此地做為信仰中心 ,每逢假日便來此做禮拜。
看上每逢假日移工在此聚集的商機, 教堂周圍陸續出現以東南亞商品為主的店家,像是在標榜進口越南、 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地產品的「EEC」超商店內, 可買到很受民眾喜愛的泰國媽媽(MAMA)牌南洋風味泡麵。中山 北路、農安街口的金萬萬名店城,裡頭囊括了手機通訊行、 匯兌公司、美容院、書店、服裝店……,宛如一座購物中心。
喜愛嘗鮮的饕客來到金萬萬,幾樣特色零食很值得一嘗, 其中將豬皮切成條狀後,再以高溫油炸至金黃的「炸豬皮(Chic acharom)」當為首選,菲國人品嘗時習慣沾醋或辣醬食用, 嘗起來酥脆可口,像是吃蝦餅一樣,當零嘴吃令人欲罷不能。另外, 菲律賓馬來糕鬆軟不會太甜,也是推薦點心之一。商城裡還有3C產 品和網咖,讓菲律賓移工可以和家鄉的親人用視訊聊天, 是排解思鄉愁緒的最佳良方。
除了菲律賓區、印尼街外,臺北市木柵的安康社區一帶, 聚居越戰後遷居來臺的越南華僑,他們在此落地生根並開店謀生, 其中開元街的「文如食品」是臺北市第一家越南商店,販賣魚露、 蝦醬、香蘭葉、越南甜點、越南金飾等越南食品或用品, 吸引越南人士及華僑購買,以解鄉情。
因為口耳相傳,越南人遠道來此購買, 開元街周邊陸續開起越南餐廳或商店,形成著名的越南街。 到這裡不但可以買到越南貨,還可品嘗到道地越南家鄉味。 像是越南豆漿,除了黃豆再加上香蘭葉,磨成綠色豆漿, 適合早餐食用;著名的越南法國麵包,每家配料不同,有些放入蒸肉 團、雞絲、小黃瓜、香菜、紅蘿蔔、白蘿蔔、豬肉等配料, 非常可口。還有越式春捲、魚酸湯等,都是道地越南風味餐, 這也讓「吃」成了體驗越南街異國風情的最大收穫。
日式條通,品嘗深夜料理
中山北路不只有東南亞街區文化,位於中山北路1段, 還保有日治時期留下的「條通」文化,是不少日本觀光客來臺北必訪 的地點,也是臺北人感受日式文化的首選之地。
在日語中,「條」是記數的單位,「通」則是道路的意思, 日治時期,在臺日籍人士為了一解思鄉之苦,便將日本古都的「 條通」設計移植到臺北,在當時稱為「大正町」的中山北路以東、新 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一帶規劃出「一條通」 至「九條通」的道路。當時此區域多為官員宿舍,屬於高級住宅區, 光復後仍有許多日本人在此經營日本料理店和居酒屋, 保留下日式條通的面貌。
60年代中日兩國合作頻繁,在這裡發展出不少高檔餐飲, 有日風濃濃的居酒屋、懷石料理,也吃得到如關東煮、鰻魚飯、 燒肉等日式家常菜,巷弄終日飄散著日本的味道,更曾是臺北高檔餐 飲指標。至今,即使當年來臺的日本官員早已離去,中山北路仍漫溢 著獨特的異國情調。
條通裡最受歡迎的異國美食當屬日式料理。七條通的肥前屋,是饕客 最愛的排隊美食,必點的鰻魚飯以日式傳統製法烹調,魚肉鮮嫩、 肥美,甜香醬汁流入飯中很是誘人。另一家「尚更」, 主打日本四國香川縣最著稱的手打烏龍麵,麵體滑溜入口有嚼勁, 連日本客人都讚不絕口。有機會到臺北,不妨到中山北路走走, 享受臺北市最特別的日式風情!
西門町美國街,最潮最炫行頭
早年因臺北市政府執行西門徒步區擴大計畫, 西門町進行周圍區域改造,包括更新道路鋪面、綠化植裁、 強化夜間照明、設置資訊展覽板等,提供年輕人更多元的活動空間, 因此陸續出現了技術單車、滑板, 以及塗鴉壁畫等美式風格的運動與創作;特別是電影公園周邊範圍, 更成為年輕人打籃球、跳街舞、買潮服的首選之處。
與電影公園相連的昆明街96巷,遠遠地便可見巷口「美國街」 招牌,走進巷內,隨處可見美國街頭元素,數十家服飾店, 風格各異,有二手衣飾專賣店、走嘻哈風、搖滾風,帽子、T恤、 外套、垮褲及各式配件,幾乎所有最潮最有個性的行頭在這兒都能找 到,滿是濃濃的美式風格。走到巷底,通往電影公園一路的牆面上, 盡是最流行的街頭塗鴉藝術,色彩鮮明畫風大膽, 讓人恍若置身美國街頭。
不少人逛美國街,不單是看上流行有個性的潮店, 更看上街上幾家獨一無二的二手店。早年的美國街,多販售二手古著 商品,可以看到很多古董級服飾,享受挖寶的樂趣。像是6、70年 代手工服,還有布面磨得透白斑駁的陳年牛仔褲, 不少衣褲因為型號跟布料皆是時下難尋的古董,在古著愛好者的眼裡 ,甚至比新的更有價值。除了二手店, 美國街上更多是臺灣設計師的自創品牌,還有引自美國、香港的潮牌 個性商品,讓年輕人可以買到不會撞衫的特色服飾。
五分埔韓貨區,感受韓流
位於現今臺北市精華區的五分埔,清朝時期本是平埔族麻里錫口社的 活動範圍;之後當地居民把零碎或滯銷布料,簡單加工接綴成內衣褲 、童裝或工作服,供路邊攤及零售店販賣,後來這裡便發展成臺北地 區成衣加工區的大本營。而今,五分埔早已成了臺北最大的成衣批發 市場,有近千家的成衣業者在此聚集, 創造出屬於流行服飾的經濟奇蹟。
一般來說,五分埔的貨源除了部分為國內自產,其他多來自於中國、 日本、南韓、香港、泰國、新加坡等地,由於服飾流行且物美價廉, 吸引不少年輕族群前來血拚。而且因為款式令人目不暇給, 且可依照個人風格隨意搭配, 被認為花小錢就可以創造時尚流行而大受歡迎,據說就連美國NBA 籃球明星卡特與天后級歌手孫燕姿來臺,都曾到五分埔採購。
五分埔的成功祕訣之一,就是店家會視潮流調整進貨方向。 尤其近年來韓劇蔚然成風,不僅K-POP席捲樂迷,韓風時尚更是 最IN的時尚,五分埔的商店當然立刻跟進。 很多店家的服飾標榜全是從南韓空運而來的正韓貨(Made in Korea),讓五分埔一舉成為著名的韓貨集散地。
在廣闊的五分埔商圈裡,專售韓風時尚的店家不少,有5街之稱的永 吉路443巷5弄、459巷7弄及491巷5弄, 以日韓風為主力,歐美嘻哈風、龐克風的店家為輔,可說是五分埔裡最「潮」的一條街,鄰近的7街雖有部分韓貨店, 但較不及5街集中。至於作為主要幹道的永吉路443巷則是少女們 的最愛,服飾多偏日系及港韓風格,而喜歡端莊、優雅風格的OL, 建議到松山路119巷走走,這兒的衣服較中規中矩, 適合上班族穿著。
五分埔的服飾品項多、價格實惠,多數店家每週到南韓批新貨品, 因此五分埔的流行服飾汰換率快,趕流行的人不妨常來此尋寶。
為解鄉愁而成的日式條通、東南亞風情街區, 或是跟隨潮流而生的美國街、吹起韓風的五分埔,都讓臺北姿態萬千 。氣候宜人的四月天,換上輕裝,快穿著舒適的鞋,把胃空些位子, 不必坐上飛機,就能遊走異國街道,體驗異國文化, 更深刻感受這個城市的「混搭」風情。
以上轉貼欣賞~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