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閨中良友李惠仙
梁啟超有名篇《最苦與最樂》,他說,人生什麼事最苦呢?不是貧苦,不是失意,不是死亡,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失意不苦﹔若能達觀,老死不懼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因此,對于家國,他覺得最放不下的,就是責任,一種以生命、名譽作為抵押的責任感。
這都無一不說明,在如何對待婚姻、愛情,履行社會責任的方面,梁啟超有過不可挑剔的表現,他似乎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梁啟超與妻子李惠仙一生敬愛有加,做了一輩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卻為此悔恨終生。
在李惠仙彌留之際,他對女兒梁思順道出了自己的愧疚心情:我總覺得你媽媽的那個怪病,是我們打那一次架打出來的,我實在哀痛、悔恨至極。我怕傷你們的心,始終不忍說﹔現在忍不住了,說出來像把自己罪過減輕一點。
梁啟超曾深情地稱妻子,為閨中良友。並在離別的日子里,鴻雁傳書曰:鴻書衣冠雖異,肝膽不移,貽此相對,無殊面見矣。而當李惠仙因不治之癥溘然而逝,梁啟超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嗅使康﹔我勞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
這種離亂夫妻的感情,確實很是感人。然而梁啟超還有一位紅顏知己兼李惠仙的陪嫁丫鬟,其故事更讓人聽後忍不住淚流不止……
二、最是痴情王桂荃
六歲時,她作為陪嫁,跟隨時任京兆公李朝威的掌上明珠李惠仙嫁到梁家。風華正茂、才氣縱橫的梁啟超嫌她的名字王來喜太惡俗,隨口改成王桂荃。
她聰明勤快,識大體,深得主人歡心。18歲時,在女主人李惠仙的主張下,她和梁啟超圓了房。但梁啟超是晚清政治名流、著名學者,當年,他和譚嗣同一起創辦“一夫一妻世界會”,他不能食言,因此,連小妾的名分,他都無法給她。但她無怨無尤,在為他生下七個孩子後,她仍然不曾向他索取名分。
梁啟超溫和儒雅,才華橫溢,在她心里,無異于仰止的高山。她愛他,為他生兒育女,就是莫大的幸福。在家中,她不辭辛勞,侍奉他的雙親,照顧他和他的妻兒。梁啟超偶爾會教她讀書識字。她冰雪聰明,很快就能看書讀報,甚至寫信。
戊戌政變失敗後,朝廷大肆捉拿維新黨,梁啟超東逃日本。她也跟隨他一家人到日本避難,聰慧如她,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東京話,凡對外聯絡,大都由她操辦。
梁啟超流亡海外十四年,主要靠賣文維生,生活清苦。李惠仙是千金小姐,體弱多病,家中大小事務,便全都由她操持掌管,她把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安排得妥妥帖帖。有一年,李惠仙生的孩子染上了白喉,她守護在醫院里,衣不解帶,孩子終于轉危為安。而其實她的親生女兒也正因白喉掙扎在死亡線上,她分身乏術,女兒因護理不周夭折了,她很傷心,偷偷地躲在衛生間里邊洗衣服邊痛哭。
正是有她這樣卑微的愛,梁啟超在晚清政壇,大展拳腳,改建進步黨,出任司法總長。他毅然拒絕袁世凱20萬元銀票的封筆費,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討伐袁世凱稱帝,成為當時中國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
李惠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啟超悲痛萬分。王桂荃百般勸慰,精心照料,可是,5年後的深秋,他仍撒手人寰。臨終前,他拉住她的手說:“對不起,讓你受苦了,孩子們就拜托你了。”她的淚奪眶而出,卻堅定地說:“先生放心,孩子們有我呢!”
梁啟超沒留下多少遺產,卻留給她九個尚未成年的兒女,最小的只有四歲半。她成了梁家的頂梁柱。她稱一大群孩子是她可愛的寶貝。她千方百計讓孩子多讀書,孩子做了錯事或不認真讀書,她總是用溫和樸素的話教育他們。
多年後,子女們回憶起她,都說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話:“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們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看你爹很有學問,還不停地讀書。”
子女們不顧梁啟超的忌諱,稱呼李惠仙為“媽”,卻發自內心稱呼她為“娘”。
她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和考驗,她的勤奮堅忍潛移默化在孩子們身上,也成就了這九個子女的人生,他們成年後皆為才俊,其中梁思成等三位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然而,“文革”期間,作為“保皇黨的老婆”,家被抄盡,她與孩子們四散分離,風燭殘年的她被遣送回鄉下,在一間陰暗破舊的牛棚里,孤零零地走完85年的人生。好心的鄉親們偷偷找了一張破草席,把她埋在山坡上。“文革”結束,她的兒女們找來,只能順著鄉親所指,在平地上,于想象中,在她雜草叢生的墳前哀哭。
在北京香山漫山成片的紅葉林,梁啟超和妻子李惠仙的合葬墓旁,兒女們為她立了一塊臥碑,碑後植一株白皮松,碑上刻有她的名字——王桂荃。
三、九個子女今何在?
1、長女梁思順,(1893——1966)。梁思順生于廣東新會,她自幼愛好詩詞和音樂,從小梁啟超就在家中教她讀書,曾編有《藝蘅館詞選》。此書1908年初版,後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2、長子梁思成,(1901——1972)。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生于日本。1924年赴美國留學,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深感國家缺乏建築人才,因而又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並于1946年赴美講學及考察建築教育。194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
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十年動亂中他受盡屈辱和折磨,1972年含冤去世。
3、次子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學家,生于澳門。
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隨後赴美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並研究東亞考古。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學術會議”上提出的論文中,全面總結了龍山文化,直至目前對龍山文化類型的進一步劃分,仍導源于梁思永半個世紀以前的創見。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
由于工作辛勞,體力更加衰弱,終于不支。于1954年春心髒病發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未滿50歲。
4、三子梁思忠,(l907-l932)。生于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後畢業于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貽誤治療而去世,年僅25歲。
5、次女梁思莊,(1908-1986)。著名圖書館學家,生于日本。1926-1930年間就讀于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31年學成歸國後,立即投身于我國圖書館事業,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從事西文編目工作。1936年重返燕京大學,任圖書館西文編目組長、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1981年她積勞成疾,于4月患腦栓塞,久治不愈,于1986年5月去世。
6、四子梁思達。1935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經濟系,後留校作研究生,于1937年畢業。抗戰期間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1949年在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任職,後改為國家工商管理局。他曾參與科學院經濟所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一書。1972年退休,現住北京。
7、三女梁思懿。(1914-1988)。主要從事社會活動,早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初念醫預班準備升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為了參加革命轉入歷史系。“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消息立即回國。她先後在山東醫學院、山東省婦聯工作,後調到北京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病逝于北京。
8、四女梁思寧。1916生于上海,早年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因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響下投奔新四軍,她參加革命工作數十年,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9、幼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24生于北京,1941年當他17歲時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接著在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87年他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
梁啟超一生五個兒子,居然有三子是中國院士。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倆同時于1948年3月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梁氏一家真可謂“滿門俊秀”,梁任公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