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愛」嗎?
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很愛自己的家人,很愛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嗎?你會帶她們去吃他們喜歡的披薩,他們過生日的時候從不忘記給他們買禮物,在他們不高興的時候扮怪物嘗試改變他們的心情。我們每個人都確信這就是愛,大概沒有人會說這不是愛。
根據佛法,在我們證悟之前,我們所有的愛都是基於自我。或者說,我們所有的愛都需要回饋。當我們給了對方一個吻,我們至少希望也得到一個同樣的吻或是其他東西。
我想稍微談一下我們基於「自我的愛」與「無我的愛」之間的差異。無論我們是否察覺,我們事實上一直在計算。對家人,對朋友,對我們的愛情。如果你讀過我之前的文章(或者如果你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書迷)就應該知道,自我一直沒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為此他需要不斷的通過他人、外境來攝取存在感。為此我們建立家庭、學校、政府、醫院、養老院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以獲取各種不同時期所需的安全感。
在你出生的時候,你有爸爸媽媽,他們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M機。當你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你就會找他們要。當你長大了,你的愛人會給你最大的安全感。當你發現他已經不愛你了,你會尋找另一個安全感的來源——另一個愛人或是孩子,讓他們給你新的安全感。
在這裡我們著重討論,我們如何從家庭、愛情來獲取安全感。這兩者在我們生命力所佔比重非常大。當你認為你在愛的時候,事實上,你一直在試著維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愛情上的收支平衡。當然不是完全指金錢,它的範圍非常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都親吻你的愛人,而他從不主動親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不平衡。你會懷疑他對你的愛。我指的是類似這種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塊錢的愛,那麼你是否要求對方至少付出八塊錢的愛。如果對方付出的愛只有五塊錢你就會非常生氣,但你會試著告訴他你付出的是十塊錢,因此他不能只回饋五塊錢,但通常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生爭吵。我們吵嘴的時候都會說: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可是你呢?
這表示我們一直在計算,試圖維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連最純潔的愛情也不能免俗,因為我們有自我,我們需要餵養自我。這讓我們無法專心的愛,無法心無旁騖的愛。我們和對方擁吻的時候,手裡都拿著計算器。
家庭或愛情是一個我們最不希望出問題的地方,因為它是一個我們可以不斷從中吸取安全感的來源。但它同樣很危險,我們以為我們已經調到安全模式,但總是會有意外跑出來打破我們的安全錯覺。
一旦我們覺得自己在愛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們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們的自我感到威脅。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愛情問題都是因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給了他十塊錢的愛,可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應該給我六塊錢吧,可是他給我的最多只能算兩塊錢。無論是對我們的男朋友、女朋友,還是我們的先生、太太,甚至對我們的父母、子女,我們其實都是這樣的。這就是基於自我的愛,這種愛要求回報,它從來不是無私的——摻雜自我的愛從來不是無私的。
我無意聲討這種愛。身為未證悟實相者,即使我們想,我們也不可能有超越這種愛的愛。但我不認為這是真的愛,這種愛以自我為中心,很少真正考慮別人的感受。它以對方的付出來決定自己的付出,這是交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家庭關係老是這麼緊張。總是出各種問題。因為我們並沒有真的愛過任何人,你有完全不需要回饋的愛過任何人嗎?不管他做什麼都絲毫不影響你對他的愛?我很懷疑你們中有任何人有過這樣的愛。
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女朋友不高興,我們會表現出很關心的樣子,那不是因為我們愛她,那是因為作為我們身邊的重要人物,她的不開心早晚會波及我們自己,會搞亂我們的計劃,我們晚上的計劃可能就泡湯了。我們很怕這種麻煩。這只是我們為了避免自我受傷採取的措施。
如同多數父母強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肩負榮耀家族的使命。這其實是全然的自私。我不認為他們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過。他們不過是希望讓孩子滿足他們的自我,重建他們失敗的人生。
在愛情裡,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對方全然滿足我們的自我。我們之所以愛對方,因為對方愛我們幾乎像我們愛自己一樣,我們在他這裡可以體會自我被全然滿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長,很快,因為對方也是自私的,他來我們這裡也是為了滿足他的自我。因此,當最初的衝動慢慢停滯下來之後,雙方都開始看到對方的一點真面目。那時候雙方都開始要求對方提供不少於自己的愛的愛,這是潛規則,你當然不會說:我給了你這麼多,所以你也必須給我這麼多。但沒有說不代表你沒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雙方關係的最佳時期可能就是雙方收支比較平衡的時期。但很快的,我們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時提供對方所希望的那麼多愛了。這個時候,另一方就會感覺不安全。爭吵就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我們的愛情和親情上。
如果雙方收支已經到了差異巨大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傾向於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維持自我的養料。這就是我們的愛。我們是這樣的人,即使我們在牆上畫了一朵花,我們都會希望它得到別人的關注,每次路過,我們都會提醒其他人:那是我畫的。因為我們有期待,我們期待收到幾句讚美。
我們在這裡猜想一下聖者的愛,依據佛教的理論,如佛陀一般的聖者已經證悟無我,他沒有一個自我需要被滿足。因此,他不需要通過結婚,或是建立家庭,結交朋友來攝取安全感。他呆在黑暗裡也不會怕黑。
他也不需要電影音樂來娛樂自己。想像一下沒有自我的人,他沒有自他分別,他不認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我們認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無非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需要這些重要的角色,我們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們提供,因此經營好與這些重要人物的關係,在我們的生命中顯得尤為重要。而一個成就者,他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因為他無需從他們那裡獲取自我的食物。
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頓,可能給你講佛法,也可能和你討論女人,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