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 千萬別留在臺北

2013110317:09
 
飛機經過一陣顛簸,終於在北京機場降落。打開機門,竟然不是停在terminal停機門口,還要轉搭接駁車,天空陰暗,飄著細細微雨,一股冷空氣迎面撲來,走下階梯,我背後的人輕聲地罵著:「X,北京機場是全世界最爛的機場。」
 
我看了一下手錶,應該在晚餐前45分鐘可以到,有時間可以梳洗一下再赴宴。
 
誰知道事與願違,不知道為什麼人特別多,入關和等行李就搞了一個鐘頭,上車後又遇到交通阻塞,在長長的車陣中動彈不得,等到達酒店時已是用餐時間,還讓客人等了一會兒。
 
這是很普遍的事情,住在北京的人都見怪不怪,開會遲到個二、三十分鐘是家常便飯,也沒有人會特別抱怨。
 
最近我的北京飛機航班因為霧霾能見度低而頻頻誤點,最糟時一大早航班到中午才能起飛,整天會議都必須取消,北京因為無法快速移動,已經成為一個沒有商業效率的慢城市。
 
無巧不成書,我最近找到了北京的難兄「慢」弟,那就是臺北,兩者的意義層次雖然不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上週亞洲華爾街日報登了一篇專題,叫做「In Taipei, life in the slow lane」(慢速道上的臺北),讚譽臺北已從一個上世紀亞洲四小虎之一的新興城市,蛻變成一個崇尚「簡單」、「慢活」的文化創意新都。
 
以前Eagles有一首歌叫做「Life in the fast lane」,但臺北顯然不屬於其中。文章提到臺北悠閒的感覺,到處都是小咖啡店,並將臺北和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市的情調相比。
 
但文章的另一面卻充滿了諷刺的隱喻。臺北的經濟成長是不行的。作者表示你若是一個年輕、有才華、有活力的人,上海和北京會是事業比較好的選擇,「一個到處在賣家庭製果醬、手工卡片和裝飾傢俱的世代,不可能產生能和三星競爭的公司」,臺北是「退休」最佳的城市。從某個層面來說,臺北(台灣)已經變得像過去二十年,日本首相安倍上臺前的日本一樣。
 
一個都市發展繁榮的關鍵,在於人才、商務和資金匯流,也就是要廣納百川,吸引人流、物流、金流,偏偏台灣在這方面極度窒礙難行,充滿各種行政法規限制,任何只要和「流」有關的事物,在台灣就完全動不了。
 
這中間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對中國大陸的懼怕和抵制,不管對陸客、陸資、陸企、陸生、陸配以及大陸籍專業人士,我們通通都設立嚴格的障礙和審批程式,最後害到自己,連外資都不願意來台灣。
 
以人才為例,台灣不讓外國專業人才到台灣工作,大學聘不到海外優秀的教授,而台灣人才紛紛改赴香港、新加坡、大陸工作。除了高階人才外,台灣優質的服務人力也成了亞洲各國挖角的對象,大學畢業生到澳門賭場擔任VIP高級接待員起薪可達七萬元台幣,小費另計。
 
最近我在報上讀到一個在台外國人的心聲,講得很好:「一個社會不去面對世界,想法會越走越窄;一個國家如果要瞭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必須先看待它如何對待外國人。」台灣所謂的招商就是大陸「台商回流」,永遠是台灣人的小圈圈,從來沒有把外資和陸資放在重要的位置。
 
香港和新加坡是亞洲經濟和金融「樞紐」(hub),要成為hub很重要的條件是開放,台灣不具備,同樣地中國大陸如果限制資訊自由流通也不可能成為國際性的hub。台灣現在正積極推展「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由」是關鍵字,台灣雖然有亞洲最領先的政治民主自由,但是在經濟自由度上卻是公認的末班生。
 
曾有外資表示希望以台灣做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有些人不以為然,表示台灣為什麼平白給別人當跳板?我們的問題是只要求外資「流進」(flow in)台灣,但不明白經濟活動只要能夠「流經」(flow through)台灣,對經濟就會有很大的貢獻。可悲的是,我們今天卻面臨各種資源「流出」(flow out)的窘境。
 
最近長榮航空董事長表示台灣開放兩岸直航,很多是不具經濟效益的航線,但卻未開放「中轉」,把商機拱手讓給香港。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勾勒了一個大陸人來台灣中轉的藍圖:下了飛機以後到桃園航空城購物,然後到附近國際醫療中心做健診,順便到銀行安排人民幣個人理財,規劃資產配置。這些都會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新內涵,但我相信要實現並不容易。
 
台灣不是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上個月人民幣業務的開放就帶來一線曙光,短短的一個多月人民幣總存款已超過2百億,到年底可達到1千2百甚至1千5百億,各大金控都在急忙招聘人才,提供人民幣理財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還只是台灣人民的錢,如果再開放大陸人把人民幣存在台灣,整體市場規模會大10倍,這就是開放的力量,改革的力量。
 
最近我在報上看到成都(Chengdu)的全球招商廣告,slogan是「Chendu: Can Do!」,多麼有力的口號!假如大陸有一個城市可以作為台灣的模範,那會是成都,成都不僅是西部運輸的樞紐,也是全球IT大廠的聚集地,難得的是,它也是旅遊中心和文化之都。
 
我生在台灣,我想也會選擇死於台灣。在緩慢的腳步下,台灣究竟何去何從?我們會逐漸走向衰老與終結,就像日本一樣,還是會找到新的生機,成長與美麗兼顧,經濟與金融並進,有朝一日成為東方的瑞士。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