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2013030811:07
 

撰文者:黃士鈞(哈克)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常聽到朋友問:
「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應該聽從別人的意見,還是聽自己的聲音?」
「只聽自己的,會不會太自私?」

相對於「做自己」,就是「做別人要我做的」。做別人要我做的,就是根據社會期望去做應該做的,我給這樣的行為取了個誇張的代名詞,叫做「做罐頭」。因為罐頭是工廠生產線上大量製造的產品,每個罐頭產品幾乎一樣,也都安全地成為社會需要的東西。
 

其實,當一個人問「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時,心裡通常有兩個聲音在交戰:一個是做自己,一個是覺得自己似乎應該聽從社會、父母、同儕的期許(也就是乖乖地做罐頭)。這兩個聲音的交戰,才會讓「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的困境浮現,所以,這時要先能跳脫「做自己好,還是做罐頭好?」的兩難式問句。

怎麼跳脫?我常常把這樣的兩難式問句,換成比例式問句:「我要做多少自己?做多少的罐頭呢?」
 

做罐頭,符合了社會的期待,於是成了穩定社會的力量;做自己,同步了內在的流動力量,活出了生命的美麗,也為世界增添色彩。所以,做罐頭很好,做自己也很好。這個概念與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說的:「我是OK的,你也是OK的。」有相互輝映之處。
 

一部分的我乖乖做罐頭

高中畢業後,我跟隨社會的期待,考上清華大學電機系,當了一個小罐頭。因為當時電機系很紅,大家知道我考上電機系,都很為我高興!可是,我不適合電機系,因為我柔軟、因為我敏感、因為我情感豐富(不知道為什麼,我就長成這樣!)。所以,在大三那年,我第一次偷偷地有了不當罐頭的心願,開始從心底準備自己,要來走一條自己的路。
 

那時心裡的聲音實在是太大聲了,所以我沒有辦法顧及許多人的反對,我需要聽心裡的聲音,學習做自己。後來,從美國馬里蘭大學修完生涯諮商回到台灣,我選擇在清大、交大、台北醫大的諮商中心工作。待在大學當諮商師,這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我沒去擔任全職的行政諮商人員,而選擇做需要在不同學校跑來跑去的行動諮商師。這樣可以累積足夠的諮商治療實戰經驗,可以磨練自己的諮商輔導功力,這是我想要做的自己。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乖乖地去當助理教授,這是符合社會期望當罐頭;同時(注意喔,關鍵就在這個同時),我不像其他諮商博士選擇去諮商系、社工系當助理教授,我選擇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健康快樂的休閒保健學系。所以,一部分的我做自己,一部分的我逐漸甘願地去教書,當罐頭。
 

為什麼要當罐頭?因為罐頭有其存在的必要,這個社會是設計給罐頭來活的,所以,當罐頭可以省掉很多很多對抗社會期望的壓力。省掉這些抵抗的力氣,我可以用來好好地「做自己」,於是我開始有空間和力氣,可以靜靜扎實地寫文章,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
 

心裡的聲音大時,做自己很美

寫到這裡,想起了二○○一年當我考慮離開文藻外語學院的專任講師職位時,好多人都跟我說:「不要那麼衝動,多考慮一下比較好。」「現在外面景氣很不好,還是留下來比較安穩啦!」有趣的是,在成長過程裡,長輩口中的景氣好像從來沒有好過。

其實,重點不是外面的景氣好或不好,而是對大部分符合社會期待的人來說,「穩定與安全」是第一優先。所以,冒險不被鼓勵;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常常被警告。因為那些符合社會期待而活的朋友,心裡也有蠢蠢欲動的夢想,如果他們鼓勵我冒險,那他們如何面對不敢去實現夢想的自己?所以,那些警告的話,其實是他們在對自己說的,是要阻擋他們自己的;而我,可以擁有自己的聲音,擁有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選擇離開文藻那個穩定的專任講師位置,走向冒險的路途。十幾年之後,我幸運地開發出自己的諮商專業,有了隱喻治療、解夢治療專業訓練的一片天空,後來,更因緣際會地開發出一系列實用又有趣的生涯規畫系列卡片。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我,喜歡冒險多一些,這就是我。
 

所以,當心裡的聲音很大的時候,做自己會很美;

      當心裡的聲音普通的時候,做一點罐頭,做一點自己,挺好

      當心裡的聲音跟社會期待一樣的時候,那就享受做罐頭的輕鬆吧(專任工作的薪水,真的是一個家很好的經濟基礎)!
 

讓生命不留遺憾,更有完整感

回過來看「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做自己,意思是聽從心裡的聲音、實現自己的心願、長成自己希望的樣貌。這已經不是自不自私的問題了,想辦法做自己,活出自己希望的樣子,是你生命的責任。做自己的路上,常常會孤單,而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時,因為嘗試了,會減少遺憾,於是生命得以更有完整感。
 

做罐頭輕鬆很多,因為罐頭的世界可以少掉很多麻煩,也不必跟旁邊的罐頭解釋太多(因為我們都是罐頭,就不用解釋啦)。
 

做自己一點都不無聊,但是非常非常麻煩,因為旁邊的罐頭會皺著眉頭一直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就好了?」
 

有意思的是,聽說需要解釋的東西,才有珍貴與獨特之處。

寫到這裡,想起了十七歲那年讀台南一中時,寫在檯燈上的座右銘「路,會彎;但路,會是美的。
 

找不到獨特,就來創造美麗

一個關心的問候,可以是一份美麗;一個燦爛迎人的微笑,也可以是一份美麗。把追尋獨特的力氣,拿來創造生活裡一個又一個的美麗經驗,會不會也很美好呢?

我們,你和我,其實都很平凡。
 

因為太平凡,當我們想努力找尋自己的獨特之處時,常常很難找;因為很難找,所以有時會真的找不著。於是,找不著又很想找的挫折持續累積,一不小心對自己的不喜歡,也跟著越來越多。
 

這個世界上,真正獨特的人,其實很少很少。台灣能有幾個林懷民,能有幾個張忠謀,能有幾個朱宗慶,能有幾個蔣勳?於是,困境來了。我們望著遙遠的目標,奮力往前,卻在一次一次的努力之後,發現怎麼樣都走不到那裡。於是,不知如何是好,困難地看著自己不得不面對的平凡。
 

幾年來,從南到北找我做諮商輔導協助的朋友們,有不少是掙扎著尋找自己的獨特。有時努力找到了一點點獨特之處,不久卻又發現:「很多人都有這個,好像不怎麼特別啊!」
 

其實,我們都很平凡。平凡,其實沒有什麼不好。
 

從小,我們就經常聽到:「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只是你還沒找到⋯⋯」這樣的話語,激勵著我們繼續成長,努力尋找。可是,會不會也因為這樣遙遠的追尋,反而讓我們更難接受自己平凡的事實?

何不,就確認自己真的很平凡;然後,好好著地,來創造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的美麗,經營出跟這個人、那件事在一起的美好時刻。所以,我常說:「如果找不到獨特,那就來創造美麗好了。」
 

你也可以為相遇的人創造美麗

在大學教書的幾年裡,有個個子不高的男生,我一直都記在心裡。記得有一天,在學校大大的游泳池,在「同理心」與「壓力管理」兩堂課之間的空堂,我抽空去泡泡水,順順能量。游了兩趟,在岸邊的水裡休息著。系上這位十九歲、個子不高的男生,正在游泳池當救生員,直直的朝我走過來,蹲下身子,怯生生地問:「老師,為什麼女生會喜歡兇兇的男生?」
 

我心裡猜,這個溫和的孩子,願意聽女生的心事,但是心儀的女生卻喜歡別人,而在她感情受挫、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跟這個善良的男孩訴苦⋯⋯於是,我沒有回答他的那個問題,而直接解答了他心裡最可能的疑惑。
 

看著他,我認真、溫和地說:「老師跟你說,你很善良,請你繼續用善良的心、溫和的心,去聽你喜歡的女生說她的心事。請你繼續好心下去⋯⋯如果這個你喜歡的女孩沒有能收到你的好,那她可能就不適合你。後來,你會繼續善良溫和地對待另一個你喜歡的女生,然後你會等到的。」
 

怯生生的十九歲男孩,張大了嘴巴說:「老師,你怎麼才聽我說一句話就知道了!」

我微笑看著他,說:「要繼續好心喔!」
 

沖了水,擦乾身體,我搭電梯回研究室。天黑了,我發動車子,開車要去校園遠遠的另一端上進修推廣部的課。遠遠的,男孩看見了我,大大地揮著手跟我說再見。這個傍晚,在游泳池畔,因為我停下來,聽見十九歲男孩的心,於是我創造了一個美麗。這個傍晚,個子不高的男孩,因為鼓起勇氣問了心理學老師一句話,更堅定了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遇見未來的美好伴侶。
 

幾年前,當時一歲的小女兒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發燒、第一次吃藥。太太抱著小女兒要餵藥,小女兒哇哇叫,大力扭動著身體說:「不要吃藥!不要吃藥!」大女兒從客廳走了過來,牽起了妹妹的手,說:「毛毛,妳吃藥,吃完藥姊姊幫妳拍拍手喔!」神奇的是,毛毛竟然就乖乖安靜地吃藥了。牽著妹妹的手,大女兒創造了她三歲生命的小小美麗。
 

「如果找不到獨特,那就來創造美麗好了。」

一個關心的問候,可以是一份美麗;一個燦爛迎人的微笑,也可以是一份美麗。把追尋獨特的力氣,拿來創造生活裡一個又一個的美麗經驗,會不會也很美好呢?
 

你是否丟失了部分的自己?

心理學家容格說:「與其成為一個好人,不如活出一個完整的人。」

在生活裡,如果持續練習並存的內在對話句型,很有機會一步一步走向完整。

生活裡,我們總會遇到慌亂、碰到孤單。慌亂孤單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把其中一部分的自己壓抑下去,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自己內在真實的一部分給丟掉了。
 

我在大學教書、諮商輔導十幾年,看著身旁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為了滿足父母期待準備公職考試。他們努力地準備三年、五年,全心全力想要當公務員,讓爸媽可以開心,可以放心。於是穩定安全的需求照顧到了,父母的期許壓力照顧到了,心裡卻有一塊被忽略了。有些年輕的孩子心裡本來想著:「我在社團裡發現,我很喜歡活動企畫耶!」「芳香療法的身體工作,是我好想繼續鑽研的領域⋯⋯」這些「本來想著」的種種,因為一個又一個的不得不,被放在一旁。放久了,就被丟掉了。因為把自己的某些部分給丟掉了,不知不覺中在心裡為自己留下了「被忽略的自己」。
 

十幾二十歲的學生,常來找我求救的事情是:被好朋友疏遠、被同學排擠。被疏遠、被排擠的時候,孩子常常會急著去討好、去挽回,於是心裡頭就壓下了真實存在的情緒,像是生氣(你們為什麼突然這樣對我?)、內疚(會不會是我做錯了什麼?)、傷心(我都已經這麼盡力了⋯⋯)。這些真實的內在部分,一旦被壓下來,丟在一旁,時間久了,就被遺忘了。之後,必然偷偷地在生命的下一個時刻,以莫名其妙的情緒,突然跑出來讓人不知所措。
 

那怎麼辦呢?

若不能去實現自己的興趣與夢想,想它有什麼用?

被排擠卻不能生氣大爆發,觸及自己的生氣不是得不償失嗎?

是的。的確不能只是想而已,也不能只是沉浸在情緒裡。可以做的是:不要推開心裡頭這些真實的部分,要學會更愛自己的新行為,練習「並存」。並存,是我學習的前輩 吉利根 博士(Dr. Stephen Gilligan)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專業助人工作十幾年的歲月裡,我發現:讓看似衝突的內在部分可以同時存在(並存),是照顧自己,也是對別人好的方法。
 

讓兩個不同的自己並存的內在對話

最近這幾年,我在台灣、港澳常有心理諮商的專業訓練工作坊。在這些公開的演講場合裡,生性害羞怕生的我,即使每年要講三四十次相同的主題,每次開場面對一群不熟悉、不認識的聽眾,我還是會緊張。如果我硬是壓下緊張的部分,假裝鎮定,那我就和我自己斷裂了,也就是說,我又創造了一個被忽略的自己。所以,我常常是這樣開場的:
 

「大家好,我是哈克。在場的很多人,我是第一次見到。我是個會害羞緊張的人,即使已經帶過六百場的工作坊,每次遇見新的眼睛,都還是會緊張。同時,經驗告訴我,如果你們看著我的眼光越來越溫和,大約十分鐘之後,我就會越來越自在,而我講的內容會越來越精采。(這時聽眾常常就笑了!因為他們聽見了講者真實的內在。當人有機會遇見真實,常常就會會心一笑。)」
 

這樣的開場白,其實就是「並存」在真實生活裡的實際操練。我心裡有兩個端點的聲音,一個是因為陌生而來的緊張,另一個是專業磨練的自信。於是,當我承認自己的怕生緊張之後,這兩個部分就一起好好並存了。沒有誰壓過誰,沒有哪一個被忽略。這段心裡的內在對話是這樣的:
 

「是的,我是緊張的。」
「是的,同時我知道怎麼好好地帶一場工作坊,我是專業的訓練師。」
「是的,這兩個都是我。我會緊張,我也能帶工作坊,這兩個都是我。」
「是的,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要多更多。」

 

讓我們來拆解上面的內在對話句型:

第一個「是的」:「是的,我是緊張的。」這句話一落,原本漂浮、不被接納的緊張,就落地了。漂浮的情緒一旦落地,就不再亂干擾我們了。
 

第二個「是的」:「是的,同時我知道怎麼好好地帶一場工作坊,我是專業的訓練師。」這句話一出現,安穩自信就跟著上來了。當我們不承認自己緊張而假裝鎮定的時候,緊張因為被排除在外,會像迷霧一樣包裹在外,讓自信與力量無法清晰著地。

第三個「是的」:「是的,這兩個都是我。我會緊張,我也能帶工作坊,這兩個都是我。」這是關鍵的內在整合句型,讓原本在兩端分裂的部分,可以並存在一起。像是手牽手,像是一起安靜地坐在公園的椅子上,不再斷裂分割。因為沒有哪個部分被忽略,所以內在就不用花力氣去壓制、去管控,因而多出好能量來幫助我們面對挑戰。

第四個「是的」:「是的,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要多更多。」這一句讓人能夠看見生命的全景。我們不等於困境、我們不等於掙扎,生命還有更多的美好與資源,等著在需要的時候連結上。因為看見我比這兩個還要多更多,心裡原本就有卻沒被使用的資源或力量,就有機會跑出來幫忙。
 

練習並存讓我們走向完整

當我們跟孩子說:「不要緊張」「不要怕」「不要擔心」「不要挫折,要繼續努力」,我們就不小心成了幫兇,讓孩子把自己的一部分給壓抑下去,於是那些真實的情緒或想法(像是緊張焦慮、不安不確定、挫折失落),就成了孩子心裡「被忽略的自己」。
 

不說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慣用安撫句型:「不要緊張」「不要擔心」,那要說什麼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開始說的那兩個例子:
 

那個因為考公職而忽略自己夢想的孩子,可以跟自己說:「是的,我為了爸媽努力考公職;是的,同時我沒忘記自己的夢想,說不定考上公職以後,我可以白天當公務員,下班後繼續鑽研芳香療法;是的,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那個因為被同學排擠而難受的孩子,可以有這樣的內在對話:「是的,我急著想討好、挽回;是的,同時我也傷心、生氣;是的,想討好、挽回的是我,傷心、生氣的也是我,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雖然外在的挑戰依然存在,掙扎依然辛苦。但同時,我們的心卻沒有分裂,能夠繼續完整。心理學家容格說:「與其成為一個好人,不如活出一個完整的人。」在生活裡,如果持續練習並存的內在對話句型,很有機會一步一步走向完整。


以上轉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