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6
【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許玲欣】
從精子與卵子結合後的那一天起,受精卵便被保護在母親的子宮裡,孕育著屬於胎兒自己的新生命。胎兒的乳牙牙胚,最初的徵兆,是在子宮內第六週時就出現了。此時期以及之後,母體本身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胎兒哇哇落地,乳牙的萌發,大約是在出生後6 至7個月時,牙齒的保健也隨之展開。
嬰幼兒的健康檢查,通常是在嬰兒四個月大時開始進行,但此時並不包括牙科的診察,然而,如果是使用奶瓶來餵奶時,則必須注意奶嘴的形狀與硬度是否恰當。
四個月大嬰兒的診察主要包括下列三點
1、上皮珠是否存在?
上皮珠是一種直徑2~3公釐的白色粒狀斑點,常被發現於上顎硬齶處、或上下顎齒槽骨部位,會自然消失。
2、新生兒牙
若是屬於多生齒,會自然脫落;若是正常的乳牙,則必須保護好。有時候在餵母奶時會傷及母親,或傷及嬰兒的舌尖,則建議帶至牙科就診。
3、舌繫帶短縮,如果會妨礙到哺乳,則建議就醫。
八到十個月的嬰兒,則有不同的診察及保健方式
1、乳牙萌出期:大約是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下顎會冒出2顆乳中切齒,事實上,萌出時期會因人而異,對於萌出期較晚的嬰兒,甚至必須觀察至l 歲左右。
2、萌出性齒齦炎:牙齒萌發時所造成的齒齦發炎,待牙齒完全萌出後,會自然痊癒。
3、皰疹性口腔炎:經由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會持續發燒至攝氏38~40 度,口腔內有大小水泡形成,之後變成潰瘍。發病後兩個星期左右,會自然痊癒。
此時已經有乳牙萌出,口腔保健也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父母必須每天協助嬰兒刷牙,讓嬰兒養成習慣。進食方面則要顧及營養均衡,需漸漸由「吸奶期」轉換到「咀嚼期」,各個時期所相對的食物的「硬度」必須多加注意。另外,從以前大家就知道含有「蔗糖」的人工牛奶,是造成奶瓶性蛀牙的原因;近年來發現,市售的含糖飲料,如果常用「奶瓶」吸食,也易造成奶瓶性蛀牙。所以無論是自製的果汁、或是市售的含糖飲料,建議改用杯子輔助以吸管來吸取食用。
到了一歲半幼兒,除了常規的健康檢查之外,還必須給予恰當的指導,期望能達到生活上的自立、齲齒的預防、以及幼兒營養的合適化的目標。對於口清清潔不良,或牙齒已有脫鈣現象,甚至已有齲齒的幼兒,必須做個別的指導,讓養育者﹝尤其是父母以外的人﹞瞭解「奶瓶性蛀牙」的嚴重性。並建議定期回診持續觀察。
到了三歲,這個年齡,是齲齒增加迅速的時期,因此定期檢查牙齒,養育者協助徹底清潔幼兒的牙齒是相當重要的。這個時期在檢查口腔時會包括①牙齒清潔的狀況、②牙齒萌出的狀況、③齲齒的數目、④齲蛀的程度、⑤牙齒形態異常與否、⑥齒列咬合情形、⑦軟組織異常之有無、⑧評估顎顏面發育的狀態、⑨是否有以口呼吸的情況等等。再依據檢查的結果,綜合判定是否有問題,是否需要加強口腔清潔的指導、接受治療、或是定期追蹤觀察。
這個時期的口腔保健,清潔工作不能少,尤其是牙齒鄰接面及齒頸部部分。一天四次飯後睡前刷牙最理想。一年至少到牙科作2 次的定期檢查,順便做局部塗氟。需禁止吃含糖分或具「黏性」的澱粉類的零食,盡量以水果或是無糖豆漿牛奶來代替。注意是否有「吸手指頭」、「咬嘴唇」、「口呼吸」的習慣?營養須均衡,壞習慣須及早改正。
口腔,是人體消化系統的第一關,健康的牙齒有助於營養的吸收,影響幼童的發育甚钜。對學齡前的幼童而言,家長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家長口腔衛生觀念必須改變。乳臼齒對於五歲幼童擔任很重要的功能性咀嚼齒,且乳牙是恆牙萌出的空間引導,不僅如此,它們更須待九歲以後才會逐漸脫落而由恆牙取代,這些擔任咀嚼重要功能的牙齒若因早期齲蝕脫落,可能造成恆齒空間喪失、咬合不正。而產生擁擠、淩亂、暴牙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消化不良導致營養失衡等後遺症。
齲齒與其他疾病最大之不同,在於具有累積性,齲齒至某種程度後,除了人為修護以外,再也沒有復原的可能;故治本之道,在於早期預防齲齒發生。影響學齡前兒童齲齒發生的危險因數,被提出的包括了幼童的年齡、母親的教育程度、父母親抽煙與否、潔牙行為、飲食習慣及口腔內細菌等因素。家長們的責任非常重大!
老師以及家長對於幼童的飲食的選擇應該多花些心思注意,應著重三餐的均衡營養,減少幼童吃零食甜食的次數,才有助於牙齒健康,減少甜食攝取亦對控制體重與代謝症候群之生成有助益。學校應鼓勵學童儘量少吃精緻、含糖量高及黏性大之零食,在園所內的點心時間應避免提供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以免造成兒童健康發展問題。
休息時間能夠配合食後立即潔牙,加強學童餐後潔牙宣導。對於愛吃甜食的幼兒而言,「刷牙」這個習慣更值得重視,尤其是經由老師與家長從旁協助,幼童的潔牙效果更佳。學校應可透過學童聯絡簿等相關途徑,請家長指導幼童於餐後、睡前潔牙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睡眠中唾液的分泌量減少,清潔效果降低,病菌滋生的機會增昇,大部分的幼童都是被動的,經常懶得刷牙就上床睡覺,增加齲齒發生的機率,因此家長的責任相當重大。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生健康幸福的基礎。
研究調查也發現,攝取蔬菜及或豆類食物的頻率與有無齲齒,具統計相關性。咀嚼食物,有益於幼童唾液腺的發育,也可刺激腦部,並有安定情緒的效果。
伴隨著工業的發達,富含纖維的食物日益被加工食品甚至於飲料所取代。幼童懶惰於咀嚼,卻造成牙弓狹窄齒列不整、唾液分泌減少等問題。家長應多鼓勵孩子攝取蔬果,提高幼童咀嚼的能力,以免造成兒童健康發展問題。
以上轉貼欣賞~
還帶去看牙醫........還好沒事最終長出來了
Ashely午安愉快ㄛ~